和太子争影帝的日子_作者:叶陈年(144)

  先锋队死里逃生,喜极而泣。

  顾雁声懂一些蛮人的语言,但这一批牧民显然有点与世隔绝,和主流蛮人语言有点不同,两拨人磕磕绊绊的聊天,时常闹一些笑话,感情倒越来越熟络了。

  秋来和最先发现他们的孩子玩得尤其好,其实秋来也只是个孩子而已。

  这是先锋队最快活的时光,牧民的无私照顾让他们很快精力充沛,对未来又充满了希望。

  顾雁声从牧民那里迂回弄来了去雪山的地图,正当他们准备再次出发时,顾雁声却说出了一个让秋来无法接受的决定。

  顾雁声要杀死这里的所有牧民,因为他怀疑牧民知道他们的身份,并暗地里已经密谋要去告密。以免行动失败,只好斩草除根。

  秋来第一次与顾雁声产生了分歧。

  两人的对峙,依旧是顾雁声取得胜利,顾雁声让其他人把秋来绑了起来。在离开牧民的那天晚上,顾雁声等人调头返回营地,杀了牧民,又放了一把火。

  但在火光中,秋来的身影出现,领着一个还活着的小孩子,朝远处逃走。

  顾雁声看到了,但他没去追,眼里是跳动的火光,谁也分不清,那一刹那他想些什么。

  顾雁声和剩余八人,继续去寻找雪山。

  然而,他们走到了绝路。

  原来,牧民给他们的地图,也是假的,指向的是没有水源和植被的荒漠。

  顾雁声他们无法再得知,这是否是交流出了误差,还是牧民发现他们黎国军士的身份而故意为之。

  如果是故意的,那么那一段快乐的时光对于双方都虚假到了极点,但也真实到了极点。

  他们真实地感到人世温暖,是战争把他们割裂成两个对立的阵营。

  先锋队基本上都死光了,只有顾雁声一个人兜兜转转,拼着一口气回到了战争前线。那些草籽散落在干涸的荒漠,生命力顽强如斯,也只有死寂的下场。

  彼时正发生一场战争,形销骨立、狼狈不堪的顾雁声误入战场,但谁也不认识他了,他们都道顾雁声早就死在沙漠里。

  顾雁声被黎国的士兵随手捅死,一句遗言都没说出口。

  命运就是这般滑稽。

  与其说这是战争题材,不如说是反战争片。

  李从一看完剧本,心情更沉重了。

  缓了好几天,李从一才从主观情绪里挣脱出来,开始从客观专业的演员角度分析和揣摩剧本。

  这剧本对导演的要求无疑是巨大的,除了剧情外,还充斥着大量隐喻和象征,如何在兼顾剧情流畅度的同时,鲜明地展现隐喻,是很考验导演功力的,要不然一不小心就会陷入艰涩枯燥的漩涡。

  不过既然陈岱川选择了印西,说明他对印西的导演能力很看好,李从一就等着看了。

  顾雁声这个角色倒是十分贴合陈岱川,毕竟太子是真的带过兵上过阵杀过敌的,而他本人也是死在战场上,表现战争对人的摧残没人会比他更出色。

  至于秋来……

  唉,李从一叹气,顾雁声的小跟班,对他的话言听计从,被用心培养的战争机器,最后挣脱出个人与群体的束缚,带着牧民的孩子远走,那是真正的人性光辉,也是意味深长的反思。

  剧本其实也并没有一味地反对战争,甚至透过一些角色赞同战争的某方面作用。是战争驱动了人类的发展,人类史就是一部战争史。

  如果没有战争,人类绝不会短短几千年就发展到如今的地步,一部分人死于战争,又有另外一部分人得益于战争。

  战争,其实是人类发展的先锋。

  但无论如何,战争不应该成为归宿。

  第60章 沙漠

  李从一熟悉剧本的时候,收到了陈岱川的消息。

  陈岱川已经到了内蒙古里的一处沙漠,拍了两张照片给李从一,问他觉得哪张好看。

  李从一滑来滑去看了好半天,只能看出都很好看,沙丘绵延无际,天空澄蓝如冰,几株植被,干燥孤单地生长着,天地之间满是雄浑苍茫,白云蜂拥而至又团团流走,唯有黄、蓝两色仿佛亘古长存。

  他甚至能想象陈岱川和印西就这两个景进行激烈的争辩,从采光、构图、调度等各种专业方面据理力争。

  李从一憋了半天,还是如实说:都好看。

  陈岱川再回复,是语音。

  声音里带着爽朗的笑意,和沙漠上呼呼吹过的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