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医在唐朝_作者:壶妖灵(189)

2018-10-12 壶妖灵 年下攻

  不管是哪一种,闹起事来都够折腾的。

  别看《水浒传》里义薄云天的梁山好汉只劫富济贫,这个年代的土匪可没那么仗义,对农民而言还是一块祸患不小的毒瘤。

  除非像隋炀帝那么作死地压榨国力,搞得怨声载道,民不聊生,宁可自己掏出锄头做土匪,也不愿给皇帝耕地种田,一般老百姓还是愿意跟政’府站在同一战线上,反抗割据一方的小势力团体。

  李纤夫替他们斟上两碗热水,也是愁眉不展:“毛子头叫萧月仙,是萧铣的后人,数十年前他老子因为在奉节县一带造反复隋,太宗下令抄他全家,这个萧月仙竟然逃过一劫。如今他东山再起,放出话来,要每家每户按时交钱纳俸,不然他就来打来抢!我老娘一个人在老家我不放心,才回来渝州城的。”

  顾安听得脸上一阵刷白,半响,才喝了一口滚烫的热水调和下脸色:“咱们别碰上那群土匪就好了。”

  吴议自一进门起,就安安静静待在顾安身边,一句话也没有讲。

  他虽然不知道这个萧月仙是哪一路神仙,但唐朝顺风顺水的日子起码还有好几十年,看来这个造反世家也就这点出息,只能在山高皇帝远的地方欺负欺负这里的良家百姓。

  可还是隐隐觉得不安。

  毕竟,他现在不是拿着历史书,摇头晃脑地背着这些只言片语的应试生,而是这些被欺负的良家百姓中,暂时还没倒霉的一份子。

  第87章 萧家毛子

  翌日, 天色早晴,江边的雾气被料峭春风分拨开去, 视野之中一片清明。

  “可惜你我皆有公务在身,不然真想和先生再小叙几日。”

  顾安话中大有遗憾之意。

  吴议倒看得很开, 南来北往这么些年,数度与人离散, 他早就习惯了分别的滋味。

  “有缘总会再见的, 指不定咱们下次见面就是在长安了。”他玩笑一句。

  顾安当然知道这个理想不太现实, 但依然十分乐观:“不求摘得长安花, 但求清如长江水。但愿下次与先生相见的时候, 顾某能成为百姓口中一个清清白白的好官, 也就不枉此行了。”

  说罢, 便登上了船, 朝他遥遥一挥手。

  吴议望着他渐行渐远渐小的背影, 心中亦是感慨良多。

  他们这些县官, 大多是科举出身,进士及第,本该前途一片光明。

  只不过这些天之骄子中也不乏不如意者, 往往就会被委派到这些天高皇帝远的小地方,一留, 也许就是一辈子。

  其中也不乏大有可为、流芳千古者, 只不过他们的此时此刻的境遇, 远非后世轻描淡写的一句“怀才不遇”可以囊括。

  更多的人, 就如眼前这位年轻的县丞, 穷其一生地辗转奋斗,最终也没有在历史的长卷里留下任何只言片语的影踪。

  而支持他们在冰封雪掩的仕途中继续顽强前行的,就唯有胸中一腔难凉的热血,和肩头难以卸下的“兼济天下”的宏愿。

  轻寒春风席面而来,如牛毛似的冰刺,细细地扎在人的脸上。

  吴议收回远望的视线,在心底默默祝福这位两袖清风、一身干净的县丞。

  愿君不辞冰雪,一如始终。

  ——

  送走了顾安,吴议才检点好自己的行装,辞别了船家,慢慢找到了渝州城的医科官学。

  渝州城的医科官学照例设在城南,几进几出的小院,一株半衰不朽的古木,一道歪歪斜斜、字迹斑驳的大匾往上一搭,就算是一个正经的学府了。

  斜斜挽起的竹帘之下隐约有稀稀拉拉的读书声传来。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读的还是《黄帝内经》的开篇《素问篇》。

  吴议下意识地摇摇头,就算是袁州官学,也不至于破落至此,怎么地处长江之滨的渝州,官学反而潦倒成这副田地?

  听到门口窸窸窣窣的脚步声,门中慢慢踱出一个一身助教服制的年轻人,一双眉眼便仿佛一对刀剑,眉梢挂着锋锐的刃尖,眼中折出凌厉的光芒。

  “阁下是……”

  吴议赶紧掏出公文:“我是新来的医助教吴议,敢问阁下是否是渝州官学的医助教?”

  那青年微微一怔:“原来阁下就是大名鼎鼎的吴先生,久仰久仰。”

  这回换吴议摸不着头脑了,不知自己的“名声”什么时候就传到了千里之外的渝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