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之一品贤妻_作者:木已成灰(152)

2018-09-27 木已成灰

  成栋虽然没有在乡下待过,却很清楚农业经验的总结与推广,农具的改进与普及对一个农业社会来说有多么重要,只可惜,成栋对这些只有大概的理论概念,比如大棚养殖、种子培育、土质改造什么的,他知道有这些事情,但是具体是怎么弄得,他完全不清楚。

  尤其是种子的培育,他打小就知道那位成功培育出杂交水稻的科学家,也大概了解杂交水稻的理论知识,但是在实操层面上他是一点经验都没有,什么不育系什么保持系的,他是完全弄拎不清,他只记得如果不是那位老先生,搞不好他们国家发展不了这么快,光是吃饭问题就足以将一个国家生生拖垮掉,一个国家对于农业的重视并不是体现在有多少农民上面,也不是体现在有多少耕地上面,而是体现在农业技术的革新以及耕地保护上面。

  对于这一点成栋也不着急,术业有专攻,他有想法,总有厉害的老农有经验,两相结合一下没准会得到一些收获,且当年他们的科技比现在的科技领先几百年,就这,当年的研究还用了好多年的时间才成功,所以成栋并不心急,只要能够先把农具进行革新,把人力解放出来,把生产力提高,其他的都可以慢慢来。

  农业书籍一方面是给村民们提供一些思路,另外也是为他们后期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也便于他们进一步优化这些书籍的内容,对他们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事情。

  考虑到后期会有村民到藏书阁来借阅书籍,藏书阁所在的院落一共有两扇门,一扇门是从前面的院落连通过来的,便于住在这里的夫子和在前面念书的孩子们到这里来借阅书籍,另一扇门就是专门给村民们使用的,这扇门开在右侧,与前面那扇门是完全分开的,就连给村民们阅读的书籍也都是单独放在一间房屋中的,这间房屋跟其他两间房屋并不相通,仅有一扇对外的侧门,这也是避免村民们进进出出的对前面造成不好的影响。

  由于这个院子建造起来比较简单,所以在地买好之后,李管事就安排人先开始修建,这里还发生了一件让李齐非常感动的事情,当这个院子要开始修建的消息传出去之后,村子里所有的人都来了,并不是来看的,而是来干活的,上至耄耋老人,下至总角孩童,无一人没到场,哪怕是李齐大伯家的几个儿子、孙子也全部都来了。

  能搬砖扛土的就去做力气活,不能做力气活的就帮忙洗菜做饭,孩子们则是做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帮忙递个水拿个东西端端碗盘擦擦桌椅什么的,因为这间学堂,整个村子都动了起来。

  这些村民们每天都来帮忙,学堂以令人吃惊的速度盖了起来,原本需要一个半月的工程硬是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完成了,当学堂最后封顶完成的时候,所有在场的人全部欢呼起来,小孩子们在几个院落中跑来跑去,一边大声的笑着,一边高喊着能念书了,能念书了。

  老年人一边抹着眼泪,一边冲李齐一家人磕头,口中直称李齐一家人是活菩萨,是老天爷派来拯救他们的,在听到连村里的大人他们也会抽空教他们识字念书之后,村民们更是爆发出一阵欢呼声。

  要知道,在这个时候,读书是一件非常荣幸的事情,谁家的孩子要是能够送到学堂里面念书,那真是一件不得了的事情,读书也是一件非常花费银两的事情,每年光是先生的束脩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一般的先生收的束脩大约是一年半两白银,好一点的先生束脩能要到一年一两白银。

  可对于这些村民们来说,二两银子够他们一家几口人生活一年,他们辛辛苦苦在地里忙活大半年,搞不好只能收获几百个铜板,所以读书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之前刘家沟的村民们只能很羡慕的看着别人村里的孩子们上学堂念书,对于有学堂的村子他们羡慕的眼睛都红了。

  刘家沟实在是太穷了,地理位置不好,太过于偏僻,山高林深,唯一一条通往外面的路还很窄,一个不留神没准就掉进深沟,运气不好的人可能再也爬不出来了,深山就更可怕了,一般人不敢进去,村民们最多在山根下弄点东西,之前也有人仗着有点力气进了山,却再也没能出来,自那以后,村里再也没有人进去过。有的年月山里还会有野猪群跑下来祸害庄稼,每到这个时候村里人都不敢出门,只敢躲在屋里等待野猪群离开。

  不是没有人眼馋这些野猪,可是当几个壮年男丁结伴去猎杀野猪,结果反被野猪们顶的肠穿肚烂之后,也没人敢再提这件事情,山里有东西只能看着,地不多收获也少,村里又没有什么好东西能够拿出去卖,一年一年的,村里的人都在熬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