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皮厚度简直比城墙拐弯都厚实一些,成栋到底没有李若松脸皮厚,每次都是红着脸不理装出一副正经脸的李若松和装出一副懵懂脸的双胞胎,飞快的跑回自己的实验室,一方面是躲着不要脸的父子三人组,一方面也是让自己能冷静下来,再搁那里站着,成栋觉得自己的脸能拿来煎蛋了。
这几年下来,成栋和李若松夫夫俩的感情是越来越好,长辈们高兴的同时也有些感慨,原本以为李家能够在成栋这一辈开枝散叶的,万没想到会出了意外,成栋竟是以后都不能再有孩子了,每每想到这里,李家的几位长辈就对万家、何家、林家恨得咬牙切齿。
第287章 告天诏书
忠王爷反复多次推拒了即位的请求,朝臣们只以为是忠王爷欲擒故纵的把戏,便也装出一副再三恳求的样子,原本以为最多三次忠王爷就会登基,没成想,忠王爷再次推拒了不说,还当着朝臣们的面表了态,他只代理朝政,自封摄政王爷,至于皇位,先帝在位之时已另有安排,只不过时机未到,所以才会留下遗旨让他先登基为帝,可他考虑到自己的身体状况以及子嗣问题,不欲给本已风雨飘摇的大楚带来更多的风波,便不登基了,待那个时机到了,自然会有新皇登基。
大臣们自然不会相信,可在忠王爷的坚持之下也只能先这样维持着局面,好在万丞相一家人连夜离京,万丞相一党全部覆灭之后,朝廷里面有了不小的变化,首当其冲的就是风气,之前那种阿谀奉承,为反对而反对的风气一扫而光,在新上任的胡丞相的带领下,朝臣们高效率的动了起来,各项政令有条不紊的往下传达并执行。
忠王爷坐镇楚京,面对千疮百孔内焦外困的大楚也是有些无奈,跟楚成帝不同,忠王爷是个手段强硬之人,对于席忠,忠王爷是不会容忍的,派了陆生将军带三万大军前去剿匪,北边则加派八万大军去支援,边防军一下从二十万增加到二十八万,可就算这样,忠王爷也明白这点数量完全不够,一旦莫赫那边将丰国完全吃下了,回头来打他们可就不止十万大军了,搞不好会是三十万甚至是五十万。
现在北边之前安排的人都被清除的差不多了,即便是有几个人逃过了,想要往外传消息却是难了,忠王爷没了消息渠道,也就摸不准什么时候莫赫会打过来,只能不停的加强边疆防务,等待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爆发的战争。
李若松派人给忠王爷送来不少地雷、手榴弹、迫击炮、红衣大炮,可精海卫的生产力就在那里放着,即便是日夜不停的赶工也没办法满足需要,只能舒适聊胜于无,忠王爷每次都是安排心腹将这些东西送去一大半到北边,余下的则留在楚京进行布防,可能是在潜意识里,忠王爷已经意识到现在的大楚怕是没办法抵挡的了莫赫的铁蹄。
在这样紧张的气氛中,大楚又熬了两年,许是大楚的运气不好,这两年中先是南边发了洪水,淹了楚江两岸十多个府城,死了三十万百姓,伏尸遍野,大楚国库本就空虚,为了赈灾,忠王爷甚至变卖了不少宫中的贵重物品,又斩杀了几个贪官,抄了家,这才勉强维持住局面。
南边的水灾还没过去,北边又遭了旱灾,颗粒无收,饿殍遍地,没有庄稼,没有粮食,加上席忠带着人四处烧杀抢掠,大楚的士兵面对天灾人祸,竟是节节败退,陆生的镇压并不是没有效果,而是陆生此人太过于心善,那些叛兵拿着武器的时候,陆生是毫不留情的斩杀,可一旦这些人放下武器,陆生就会放了这些人离开,让他们回去种田种地,但是,对于这些叛兵来说,他们已经尝到了抢劫、打劫的好处,又怎么会愿意再回去辛辛苦苦的种地度日,更何况,陆生虽然放了他们,可却没有给他们任何田地和银两,根本没办法安置他们,往往是这边刚刚投降了,陆生把人给放了,回头等陆生他们撤兵了,这些人又揭竿而起的反了,可以说,陆生的镇压不利导致大楚各地的起义越来越多,到了后来,竟是没几个府城没有动乱了。
短短两年时间,大楚各地烽烟四起,又要放着北边的莫赫,又要压着内部的战乱,忠王爷可谓是焦头烂额拆了东墙补西墙,结果窟窿是越来越大,越是想补就越是补不起来,有心想要换下陆生,可看来看去,竟无人可用。
胡丞相倒是提出派李若松去镇压,却被忠王爷严词拒绝,不仅不让李若松派兵,反而还将自己的亲兵分了几千人送去精海卫那边,交由李若松统一安排,至于这几千人能不能顺利到达精海卫,忠王爷并不知晓,也没办法保证,随着越发频繁的起义和越发严峻的边疆形势,大楚的交通联络已经不如两年前那般畅通了,以往每个月能够相互传递两三封信了解彼此的情况,现在三四个月能够收到一封信已经很不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