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不容易周丞相死了,楚成帝成了昏君,偏偏又冒出来一个忠王爷,忠王爷身子骨不行,他们是日日盼着这人早些死了,也好完成他们的大业,可这人偏偏就是不死,不仅不死,反而还差点即位称帝,天知道他们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心里是有多么难受。
可让他们觉得奇怪的是,这个忠王爷竟然选择放弃皇位,这也就算了,按照他们之前的设想,忠王爷若是想要重振大楚,自然是要用些铁腕手段的,比如整顿大楚的军队,比如镇压大楚各地的起义,再比如清理南方的士族,可忠王爷的行为再次出乎他们意料之外,忠王爷自封摄政王爷,随后除了向北府增兵以及运送武器之外,其他地方根本没什么大的动作,各地的起义只要不是靠屠杀当地的百姓来树威,他一般是不过问的,称帝就称帝了,忠王爷最多就是让人守住几座重要的府城,至于其他的,他没什么动作。
还有军队,李若松这个人是近几年突然冒出来的,状元出身,大楚第一个三元及第之人,偏偏进了兵部,去了精海卫,原本他们以为这是一颗弃子,不成想,竟是个伏兵,还是坏了他们大事的伏兵,这人去了之后,何家军不仅没有被何家人全部拿下来,反而更加分崩离析,到了最后,何家军原本拥有的五万人居然都没剩下多少了,即便是来投奔他们了,也都是贪生怕死之辈。
南方的士族忠王爷更是碰都不碰,大有一种你们爱咋咋地的意思,可以说,忠王爷每一招都让他们想不明白,可每一招到了后来都让他们后悔不已,就像是军队,忠王爷没有整顿,北府就让他们损失了十多万将士,那可都是大赫的精锐部队,突破了北府,他们是一路凯歌,南下之势看起来似乎是勇不可挡,别说是那些将领,就是大元丰自己也觉得胜券在握,不知不觉的有些自大起来。
结果,楚京又给了他一次重重的打击,若不是丰国那边一直有派兵过来,连他都不敢保证能够活下来,前前后后一共四十七万大军,攻打一个小小的楚京城,死伤了三十二万人,这里面还有他们大赫的五万精锐,全部都是由他们大赫的勇士组成,死了三万多人,不得不撤回赫都修养。
且大楚的那些枪炮杀伤力极大,一颗所谓的地雷能够让他们死伤十多人,受了伤的人更是很难活下来,那些伤口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他们用了最好的金疮药也都就不回来,因为这个,不少勇士并不是死在战场上,而是死在了大帐里,这是让大元丰无论如何都无法接受的。
按照大元丰的想法,楚京城不过是城墙高了些,厚了些,守城的人多了些,只要打开了城门,他们家就等同于拿下了楚京城,可大楚人又一次改变了他的想法,大元丰摸了摸脸颊上的伤口,这是昨日一个老妇人留下的,明明已经被剖开了肚子,肠子都流了一地,都以为这老东西已经死了,可这老东西竟然是装死的,在自己经过那条路的时候,这老东西引爆了一个手榴弹,若不是身边的人动作快,搞不好他的小命已经交代在这个地方了。
想到这里,大元丰的眼神暗了暗,打下楚京城的过程实在是太过于艰难了,若是被其他地方的人知道了,恐怕他们余下的那些兵力根本不足以继续攻打楚江以南的那些府城,以后的战斗要怎么进行,等到拿下楚京之后,他要好好的想想。
大楚贤王忠王爷,自己倒真的是小瞧了他,这个病秧子估计是早就看出大楚的实情,也预测到大楚估计是根本无法抵挡住大赫的铁骑,所以他根本就没有采取任何的大动作,因为不管是什么样的动作都已经无法挽救大楚的命运,做得越多,反而会导致灭亡的越快,整顿军队,搞不好军队那些将领早就造反了,清理南方士族,只要不是个蠢的,就不会在这种风雨飘摇的时候去折腾那些士族,只会加速灭亡,至于那些起义,现在看来,忠王爷哪里是不管,根本就是在给他们大赫挖坑,到手的权利谁愿意放开,都已经自立为帝了,谁还愿意来给大赫当奴才,即便是大楚被灭了,这些起义的将领们也不会心甘情愿的效忠于大赫,即便是归顺了,大赫也必须要付出极大的代价,不归顺的,想要摆平他们,大赫也要狠下一些功夫。
那个精海卫,现在想想,也是一招非常绝妙的棋路,那边搞不好就等着这边将楚京城打下来,一旦楚京城沦陷的消息传了出去,精海卫摇身一变就可以成为南都,对他们来说,丟掉北方反倒是好事,毕竟北方早就被大赫给渗透的差不多了,想来忠王爷也是明白这一点的,所以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开始筹谋这一步棋了,倒是个有远见的,不愧是大楚的贤王,不管这边的战况多么惨烈,都没有其他军队过来支援,估计这也是忠王爷的要求,他在为大楚尽可能的保留更多的兵员,在为大楚保留继续生存的希望,与其全部填在这里,倒不如龟缩一方,再徐徐图之,正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厉害啊,真是厉害,他大赫要是能够有一个这样的能臣,一统天下这种伟业早就能够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