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孤没重生真是对不起_作者:海澜歌(74)

2018-07-08 海澜歌

  根本就没来得及整理反对理由。

  等等,御驾亲征?他们为什么要反对呢。门阀贵族们又没指示让他们阻拦。

  终于有一个明白人问起皇帝御驾亲征的理由了。

  子黎暗忖,在这群交头接耳的官员之中,这个人仅凭这点就十分出众。然而这仅能如此而已。

  “潘达死了,余孽不绝,余党逃逸到边疆,和部落勾连,朕打算御驾亲征,一举平定。”皇帝将理由和决心都表明了,其余人也没什么理由劝阻了。

  本来皇帝就是那种一意孤行,哦不,决心很强的人,一句话就是不听劝。

  他们也习惯了,未建国之前,都是皇帝征伐沙场,太子在后方根据维稳,不过建国之后,这四年皇帝未曾去过战场,倒是三皇子经常被派往战场,以至于他们有些惊呆的。

  这样理清楚之后,倒是没什么说话了。

  皇帝目光巡视了一圈,面带微笑,将子黎唤了上去,“众卿听旨,从今天起,朕不在京都的时候,国家大事全付交予太子。”

  百官们有的诧异,陛下全然信任太子,其余皇子还有可争之力吗?

  有的沉默,不站太子,不站其余皇子,只是听凭皇帝和门阀的意见。

  子黎郑重地向皇帝承诺。

  三天前,也就是诞辰筵席结束之后,父皇就将他召入勤政殿,将所有事情全盘交托给他。

  二人坦诚布公。

  父皇将征伐的事情说了,子黎起初是阻止的,父皇的年龄,父皇因为在战场上而落下的救疾……每一点都是他所担忧的。

  但是父皇的打算和远见,子黎心知肚明。在皇帝一再保证下,子黎也只能点头答应了。

  “放手去做,不要怕。”皇帝鼓励子黎道。

  然而皇帝的本心却是打算说:“慢慢来,不要急。”

  可是看着子黎将他即将开展的计划展示之后,他无论如何都不想开口去阻止自己的太子。

  没事,战事不会拖很久的,只要他速战速决,无论子黎做下多大的事情,惹了多大的祸,他都能回来解决。

  子黎站在皇帝的左侧,和皇帝一起,目光巡视着下面的百官。

  不是门阀权势的走狗,就是为己谋利的谋私之人。哪一个可用,哪一个能用?子黎心中已经筹谋许久,即将给这些享乐主义者们以痛击。

  作者有话要说: 祭足:快把我放出来!!!!

  第34章 【皇后】天下大权不可旁落,亦不可投鼠忌器。

  皇帝早就和子黎商议好了随驾和留守名单,不过是在朝会上昭告天下,他要御驾亲征,在殿上便将人点清。

  第二日,崇德门三万甲士牵马执剑,排列有序,严守以待。

  子黎率领着满朝文武,恭候皇帝率兵离去。

  皇帝昂首在城楼上,向士兵们热血激昂的慷慨陈词一番。

  而后搭箭射去,正中红心,士兵们齐声喝彩。

  飞马将军大喊一声,“升旗”。

  一面绣着穆国的旗帜升起来,所有人都注视着这面旗帜,胸内顿时升起凌云壮志。

  子黎抬手,从一旁的侍卫端着的托盘里取来酒壶,倒入酒杯。朝皇帝沉稳说道:“儿臣定守好后方,平稳京都,以待父皇凯旋。”

  “好。”皇帝豪迈地大笑着,和子期共饮一坛酒。

  甲士们也已将酒水喝完,随着皇帝的一声喝令,军队出发。

  随着宫乐奏响,三万甲士齐吼穆国歌谣,号角声阵阵响起,子黎带领着百官恭送皇帝离去。

  皇帝离开的头几天,百官们都提着心,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六部,兵部被三皇子调教的愈发严厉,户部、刑部本就是子黎麾下,更是恭敬小心到极点。四皇子一张冷面,又多次提醒,别犯事,户部的人连假都不敢请了。

  天天拿着账本对,就连一些陈年的账本都翻腾出来开始修订。

  一时间人人自危,唯恐一个小事不周,就被太子拿下,竖为典型。几乎都称得上是风声鹤唳了。

  不过日前奏对,太子却是温润尔雅,关怀备至,仍然是从前的做派,实在是让人……觉得自己是不是小题大作了呢。

  子黎将一波一波的官员送走,看了铜漏,叫上昌顺,“走,去长秋宫吃饭。”

  昌顺立即打发上先去给皇后送信。

  子黎让昌顺捧上桌上的匣子,二人边走边说话,昌顺禀告说八皇子来过,见殿下比较忙,就先行离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