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80之大时代_作者:小鱼叉(175)

  电话那边的周思甜显得有几分慌乱,“小铮,你……是不是知道了?”

  李铮愣了一下,“知道什么了?”他第一反应是邵启华那个老狐狸的脸,李铮的眼睛眯了起来,“姐你还小,事业为重。”

  还以为李铮知道了赵秋华存在的周思甜……

  “姐,谢谢你。”李铮突然开口说道。

  周思甜心下一暖,一天的委屈彷徨一下子消失得干干净净,她的眼眶微微发涩,“说什么呢,你每天没日没夜工作,也该好好休息休息,还有郑玲玲告诉我你每天吃泡面,阿姨给你准备的饭你也不吃……”

  周思甜絮絮叨叨说了很久,两姐弟许久不见的生疏随着电话那端的唠叨声慢慢消失。

  这样,很好。

  第74章

  “李铮先生年轻、睿智。是我见过的最有风度的学者。”史密斯先生在接受美国电视台采访的时候, 不吝赞美之词将李铮夸得天上有地下无。

  他详细叙述了李铮自愿放弃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所有商业利益的这一事实,将李铮塑造成了一个尊重专利产权、视金钱如浮云的伟大生物学家。

  其实圈内明眼人都能看明白, 史密斯这么做完全是为了将李铮放弃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商业利益这一事件坐实,以免李铮出尔反尔。

  但是普通群众不知道啊, 美国人民在好莱坞美国式英雄主义的洗脑下对于这种品德高尚、具有奉献和牺牲精神的英雄人物十分敬佩。

  于是“李铮”这两个字很快响彻了整个美利坚共和国, 甚至在某次电视采访中, 还有群众表示, 如果他们的总统能向李铮一样尊重规则、具有奉献牺牲精神,美国的明天会更美好。

  被友好的美国人民贴上伟大人物标签的李铮,最近可忙得连喝一口水的时间都没有。

  打发走一波来投机取巧的人,李铮灌了杯凉水。

  “我和华京的教授联系好了, 生产线拆成三部分分别运到厦门、宁波、天津三个港口,再由陆路送到华京科学院。”

  说起这件事, 饶是沉稳如李铮, 心中也不由隐隐有些激动。八十年代的华国犹如一块干燥的海绵,努力地想要吸收来自各个先进国家的技术经验。

  然而这些发达国家偏偏将这块海绵装在了干燥的玻璃瓶里,将其远远地隔离开来,使之挣脱不能。

  李铮上辈子的时候, 听研究院里的前辈说过这么一件事。一次国事访问的时候, 华国的上将应邀去参观某大国的先进战机。

  因为还没有正式投入使用,战机的周围是用红色绳子围起来的, 华国上将一手抓着红绳,一边颠着脚努力探头往里看的场景被某国的记者拍了下来,一时间成为国际上的笑柄。

  后来, 那位上将回国说起这件事的时候,满脸苦涩,“我个人脸面是小,我只想看一眼,多看一眼,这一眼能让我们的科学家们少走几年弯路,让华国少受几年欺负啊!”

  由此可见这个年代的华国想要学习想要发展的坚定决心。

  *

  华清大学教学楼

  华清大学,华国最著名的两大高等学府之一。与香江大学轻松、舒缓的氛围不同,华清大学的学子们来去匆匆,他们神情坚毅、步履坚定。

  “孟教授!香江来电话了!”陈安邦兴奋地冲进孟老的办公室,他面上布满了因兴奋而产生的红晕,“生产线!思克托的生产线!我和李铮说好了,生产线拆成三部分,送往厦门、宁波、天津三个港口。我和当地的朋友打了招呼,但是我觉得海关那边……”

  孟老戴着老花镜正在一字一句地看报纸,听到陈安邦的话,他猛地拍了拍桌子,面上满是激动的神色。

  “确定了?”

  “确定了!梁氏的船过来。”

  “哈哈哈,好!好啊!”孟老激动地在办公室来回踱步,“小赵有个好外甥,走,跟我一起去老师那!”

  孟老的老师,华国生物学界领军人物,刘老听到这个消息不由抚掌大笑。

  “好好好,你们好好联系香江那边,其余的事交给我!”

  思克托的生产线即将抵华的消息,已慢慢在华国上层小圈子里流传开来,同时李铮这个名字再次出现在各个重量级领导人的案头。

  赵穆发现,自己的办公室开始热闹起来了,三天两头就有人跑到他办公室门口,好像看熊猫一样看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