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况女儿家本就难得自在,朕也是为父之人,她们也就在未出嫁前可以自在快乐一些,就当是朕的一片私心吧。”
朝臣一怔,半响才有人问道:“陛下,公主也要入学吗?”
皇家子弟在文华殿读书,先帝时的皇子早已成年,除了个别时候皇帝请大儒前来为皇子们讲经筵讲外,其余时候都是封存的。
而公主们多由自己的母妃和教养嬷嬷们教养,但先帝早年间,不论是皇子还是公主都是可以出宫去书院上学的。
比如当今,他少时曾匿名到松山书院读了一年,但松山书院多管家子弟,不小心泄露了身份,这才不得不回文华殿与众皇子一起读书。
后秦信芳高中状元,被皇帝点为翰林侍讲,可以到文华殿为众皇子授课。
后随着官位高升,他又被点为太子少师,成为太子一人的老师。
而公主们则要自由得多,早年间先帝也宽容,公主们要是不喜欢可以在文华殿后殿上学,要是有兴趣可以到松山书院或清溪书院的女学中读书。
而且她们根本不用隐姓埋名,直接用正名去,最多是小女孩们讨好一下她们,对朝政不会有太大影响,皇帝和朝臣也从来不管。
这也是女学备受推崇的原因之一,皇后出自女学,连皇家公主都跑出来上女学,上行下效,百姓自然争相效仿。
而当今现在只有一个女儿,年方七岁,乃张淑妃所出,因皇帝子嗣少,存活下来的,连公主也才四个,所以对孩子尤为看重,若是公主真的去书院读书……
众臣心里开始各种打算盘了。
不过,这跟秦信芳有什么关系?还有,皇帝口中的黎卿又是谁?
他们怎么不知道朝中还有这样一位姓黎的官员?
很快他们就知道了,才下朝大家就凑在一起交换信息,不到一刻钟大部分朝臣便知道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大多数人瞪大了眼睛,“是顾清和的夫人黎氏?她怎么会掺和在里面?”
“什么?陛下给了她三个承诺,只要不涉及国本就全都应允?”
“就为了跟一书院先生吵架就要重开女学?简直是胡闹!”不过干得好,这样一来黎氏手上就还有两个承诺了。这样想的官员把心理活动按下,心里乐开花,脸上却依然愤怒。
“难怪秦阁老会请罪,那是他外甥媳妇,又是他教养长大的,如此任性妄为,唉,秦阁老苦啊……”
“我倒觉得黎氏此举明智,陛下的承诺何其重,她拿在手上如烫手山芋,如今丢出去一个也没什么不好。”
“那是大人谨慎太过了,陛下对秦氏和顾清和恩宠有加,那黎氏又有救驾之功,三个承诺用来干什么不行?再不济给顾清和谋个高官厚位也行,天大的一个功劳竟换一个重开女学的旨意,还是因为跟一个教书先生吵架,实在是……”愚蠢之极啊。
大家议论纷纷,褒贬不一,不过众人的注意力却已经从重开女学这事上移开,不再强烈反对,反而对黎宝璐一言不合就用皇帝的一个承诺来报复一个教书先生更感兴趣。
大部分官员都摇头失笑道:“到底还是年纪小,太幼稚了些,也不知秦阁老有没有气坏身子,只因普通的吵架就丢了一个陛下的承诺。”
“我看秦阁老不像是生气的模样,倒是无奈居多。”
“秦阁老一向不慕权势,他看得开也是有的……”要换了是他儿媳妇,他早气死了。
倒是有几个大臣走出大殿时面露微笑很是愉悦,重开女学,那对女子的束缚必然减轻,家中女儿可以更轻快些了。
嗯,可以慢着给女儿找夫家了。
而已经定亲的几位官员却在心里想着把婚期推后,怎么也要女儿到书院里晃一圈,让她开心开心才好。
朝中的官员反应还算正常,外面听了旨意的女眷们却激动的差点跳起来。
定国公府二房里,一个身着淡黄色衣裳的少女正捧着书看,听到消息时手中的书不由落到桌上,目中流光溢彩,一向沉稳的她都不由急切的起身,“走,我们去找母亲和祖母。”
“三小姐,二夫人正在老夫人那里,四小姐和五小姐听到消息已经跑过去了。”
万二小姐闻言脚步也不由快了三分。
平国公府里,朱三小姐正抱着母亲的腿哭道:“女学重开,万二他们肯定去,娘,我也要去上学,你以前不是常说清溪书院的山色最美吗,我也要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