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太监为难了。他在屋里左右转圈,赵全保站起身道:“日后,小的自然会在主子面前多提提爷爷的名儿,只要主子记着您,忘不了您,自然会常常叫您侍候。”
刘太监送他出去,再三道:“我这把老骨头还能侍候主子几年?不过是想趁着还能动,多替主子尽几次心罢了。”
赵全保道:“我都记着呢。爷爷就放心吧。”
看着赵全保出去,刘太监无奈转身回到灶间。徒弟们已经洗洗切切忙得热火朝天了,他指挥着人架锅倒油爆香葱姜,一边忙着,一边想,难道真到了要告老的时候了?
回乡买地,做个地主过逍遥日子?
刘太监叹了口气,小徒弟关心的问:“师傅,您这是怎么了?”
他摇摇头,拍着小徒弟的肩道:“快,下ròu!”
不成,他还不到说老的时候呢。等真动不了了,再想告老的事吧。能安安稳稳的从宫里退出来,到了四爷府上,不混出个样儿来怎么行?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拿这句话问自己,刘太监拍着像怀胎五月的大肚子笑了。
李主子吃惯了家里的口味,不爱叫他的菜,他就拿银子买通赵全保,在叫膳时做手脚,只要李主子没明说,赵全保就叫他的膳。虽然现在是被人发现,赵全保要缩,他不能qiáng留,但也不意味着就此认输。
比起四爷和福晋,还是李主子的大腿要好抱一些。
刘太监不禁细思,要怎么再走通李主子跟前的门路呢?赵全保不成,跟着去哪座庙哪个佛前烧香才灵验呢?
74、(剧qíng)上书房 ...
刚入夏,皇上偶然有次走到上书房,见只有寥寥几个小阿哥在读书,大半的地方都空着,叫来十五、十六等几个小阿哥近前来查问课业,考背字习字,小阿哥们都答得慡快。
皇上赏了他们之后,回到宫中却思念起太子来。
殿外烈阳炽热,晒得大殿前的空地上一片白炙。来往宫人都沿着殿檐下的yīn影走。正值大中午头,偏偏毫无人声,只有殿外树间的蝉鸣叫得厉害。
康熙坐在榻上,手里握着一卷书。他习惯了不管坐在哪里,都要手不释卷。太子还小时,也是由他教了这个习惯。当时太子只及他膝盖高,穿着杏huáng的常服,坐在高大的椅子上还略有不稳,可他教他要坐直挺背,太子就不管坐得再不稳当,也没有向后靠,不敢去扶一扶近在咫尺的扶手。
当时的太子,他亲自起名叫保清。保这大清江山千秋万代。这是他年仅二十五就逝去的皇阿玛的心愿。
外人都说皇阿玛德行有亏,qiáng夺臣妻。为君不贤,秉xing软弱,恣意狂放。
可他眼中的皇阿玛,是一个真正的皇帝。说他软弱,可谁见到他一力抗衡权臣与宗亲?在坐稳江山后,更是连压在头顶的太后都被他死死的按住,不能妄动。
天不与他,才叫他只活了二十五年。
成年后回想起先皇,他只有满满的敬佩。
扶起多尔衮时,先皇尚年幼,宗亲qiáng盛。当时满人刚刚入关,汉人的那套君臣父子还没刻在满人的骨头里。就算是当时把先皇拉下,换别人去坐这皇庭大位,也无人置喙半句。
等多尔衮势大,先皇也是先蛰伏,再寻机将他斩于马下。
待太后势大,先皇要坐稳这汉人江山,就不如背这不孝之名。治汉人,自然要尊汉人的礼法。像前金那样,大清的江山也坐不稳几代。
先皇待孝献皇后有几分,他不知道,也猜不出来。只是祸水名由孝献担了,太后也疲了,满宫的蒙古皇后蒙古妃子也都完了,而满人血统的阿哥也留下来了。
要不是天花恶疾,先皇没有英年早逝,不知他还会有什么样的英举。
仰望先皇,康熙总怕自己做得不及先皇好。他习自先皇,保清一落地就立了太子,皇后嫡出,这样的太子才是万众归心。
当时他的儿子不多,自然是盼着哪一个都要成才,虽然也曾忧心过保成与太子的年龄相差不大,也做不出故意冷落这个阿哥。他只盼着他们都快快长大,能成为他的臂膀。
当时还有前明小朝廷,还有数之不尽的反贼。宗亲们习惯在了糙原上的权柄,不虽然被这中原繁华迷住了眼,却还念念不忘当年的八王议政,四大贝勒的风光。他既要笼络他们,又不愿意当个傀儡皇帝。
平衡。在没有坐在这个位子上时,南怀仁就用一艘摆在铜盆中的纸船教了他什么叫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