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政又如何?就算是天子,只要不想落个昏君的名号,对着臣子的正面建议,也不好明着拒谏。
公堂气氛一宕,恁的肃静威严,几乎能听到每个人的呼吸。
俄顷,夏侯世廷慢道:“谭郎中说得有理,本王辩驳不了。”
谭郎中一喜:“秦王虚心纳谏,明察睿智!”
“只是,”话音一转,他袍子一拂,从圈椅内倾前半寸,凝住谭郎中:“本王想问你,夏侯皇室统共有多少皇亲?”
公堂内,众人一愣。
郎中也哑然,这一下子怎么计算得出来,却听座上男子摇手:“好,本王也不为难你了,就缩短吧,本朝宁熙年间,总共多少皇亲。”
谭郎中就跟考试一样,汗流浃背,艰难地回答:“皇室乃龙庭旺室,龙子凤孙繁多,拿本朝来说,光是京城和四散各地的直系皇亲,只怕没有一千亦有*百吧。”
“直系皇亲之外的旁系,直系和旁系的国戚,国戚的直系亲眷,统共加起来,只怕数目更是惊人吧。”夏侯世廷声色一敛。
“当然!”谭郎中忙道,“别说叫下官这会计算,便是叫户部和宗人府的来调查,只怕也不是几天就能统计好的事!皇室可是天下第一家!”
话音一落,谭郎中一呆,似是意识秦王是什么意思。
果然,夏侯世廷语气微厉:“皇室乃天下第一家,谭郎中这话说得好,龙脉兴盛,中原四方八野不乏夏侯皇族亲眷,京内更是枝繁叶茂,层叠扩散,与皇室沾亲带故的,天下不乏其人,若一旦与皇室有些亲缘的,本王都摸不得碰不得,倒是落个清闲,不知道能推脱多少事情!你是在劝谏本王白拿俸禄,多享清福?”
众人噤声,堂内一片安静。
谭郎中噤若寒蝉,却听上座男子声音继续传来:“本王再问你,开国圣祖制大宣律法首要要旨是什么?”
“……令重于宝,社稷先于亲戚,法重于民,威权贵于爵禄。”谭郎中一字一字,喉咙干涩。
“背这些条例倒是背得不错,”夏侯世廷轻冷一笑,陡然语气转重,袖风一振,拍案而起,“可惜只会背书,不会实用,朝廷要你何用!”
满堂哗然,不敢做声。
谭郎中惶恐,却又愤愤然,很不服气,訇的跪在地上:“下官不明白秦王的意思!下官在刑部当差二十年,从不投机取巧,更不畏惧权贵,受贿于他人,一切都按照皇上的意思办事!如今国丧,下官奉旨,一切戒严从重,有什么错?!”
“四句要旨,你就无视了两句,社稷先于亲戚,你却疑神疑鬼,只怕别人公器私用,看阴暗,不看光明。威权贵于爵禄,威权代表法律,爵禄是为皇命,你只顾遵照皇命,按国丧期间的规矩,从严从快执法,却不顾可能会造成冤假错案,简直是颠倒了圣祖立法的初衷!治国无法则乱,守法不变则悖,悖乱则不可以持国,这才是圣祖的本意,你却只顾着一条胡同钻到死!”
谭郎中豆大汗珠直滚,身躯一矮,整个人佝偻下来:“秦王所言甚是……”
云菀沁知道他上一世在位时律法严苛,眼里揉不得沙子,正是因为他这一点,临终一场御状才能成功,只当他严苛铁腕,不讲人情,却没料他原来是个比一般人更变通的。
叶尚书率先醒悟:“老谭!还愣着?还不赶紧去拿卷宗!”
谭郎中会意过来,如同抽走力气一般站起来,跌跌撞撞,与几个下属出去了。
叶尚书见谭郎中离开,道:“秦王既然今晚留在衙门,那下官去安排两个厢房,明儿早起,二位也好直接听审。”
“不用了,叶尚书若通融,将这公堂留给本王行了。”夏侯世廷道,又瞥一眼云菀沁,“哦对,若是可以,借把椅子不知道行不行,衙门财产,不敢私动。”
叶尚书一头冷汗,哭笑不得:“秦王就别埋汰下官了,老谭是个倔驴,怠慢了王妃,别说两把,这衙门的椅子您与王妃都拿去都成。”又赶紧叫人拿了两张软垫进来,坐着舒服,最后才将人都打发下去,自己也退了下去。
公堂的官员都退散下去,只留施遥安与几名王府随行侍从。
云菀沁刚坐到椅子里,谭郎中抱着案宗回来了,到现在头还抬不起来,一放下就赶忙道:“请秦王查看,下官退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