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金手指[快穿]_作者:传山(380)

2019-11-18 传山

    作者有话要说: 在汉代一斗约为2公斤;在唐代一斗约为6.25斤=3.125公斤;一石约为62.5斤。

    宋代的一斗约为11.84斤=5.92公斤;一石约为118.4斤。

    在明朝一斗大约为18.25斤=9.125公斤;一石约为182.5斤。

    现代一升米重1.25斤,10升米为一斗,一斗=12.5斤=6.25公斤,一石米=125斤=62.5公斤。

    山山用宋朝的一石为计量单位,好算数,把一石干脆四舍五入算120斤,勿喷。    他全程参与, 跟在身边, 一一记录了下来。这是以后抄录给皇上的,不仔细记录都不行。

    一点点的记录, 他还每天都要跑一次地里,辛苦是辛苦,可是值得。

    按照沈清和教的方法, 保存土豆。

    官庄的一天收完,第二天, 沈清和自己地里的, 开始收。

    人没有昨天的多, 但是种的比官庄多。

    要全部收完得有几天的时间,沈清和站在地里,扫视一遍土豆地,全是自己的,真好。

    他既能推广土豆, 还能赚上一大笔银钱,这些都是土豆种子。卖给各地, 进项不会少。

    钱为承坐在书房给镇国公报考昨日的所见所闻。

    “真的能亩产十六石半?”镇国公惊讶的问, 他生平还没有听说过也没有见过亩产十六石的粮食。

    “公爷, 确实是, 属下是亲眼见证, 不是只有一亩地,而是种土豆的所有地都是差不多,区别也就在一石至两石的误差, 不会有错。”钱为承拿出来他的记录本,上面写的清清楚楚。

    镇国公接过记录本,仔细阅览,按照记录的,产量确实有十六石半。

    “沈大人还说了些什么?”

    “大人说,此土豆不但在饥荒时可以做粮食吃,平日里也可以做菜吃,还有各种做法。也是一道平民佳肴。”

    钱为承最为惊叹的就是在这里,能做粮食还能做菜吃,确实不错。

    “还能如此,看来他是用了新的,明年即使大旱,威西应该能安然度过。”镇国公最担心的就是军中粮食不够,想不到女婿种的新物种能真的有如此高的产量。

    之前女婿让他多储备粮食,现在有高产量的土豆,应该来年即使大旱,他们也能挺过去。

    当然,他也明白之前女婿不说新粮种的事,都没有确定的事情,谁敢满口胡言到处乱说,哪怕自己是他的岳父,他也不敢胡乱言语。

    不得不说镇国公的脑补,让沈清和避免了被镇国公训斥一顿。

    “确实,如果真的有大旱,威西也不会出什么大问题。”钱为承也觉得应该有干旱会发生,快要九月底了,天气还是异常酷热。

    他们西北军还是得早早准备粮食为好。

    之后,钱为承说了沈清和的推广计划,还有等他地里的土豆以及十月份红薯收获以后一起禀奏皇上的事情。

    镇国公听着,没有说话,等钱为承说完,他才睁开眼睛说道,“是个有成算的,这样吧,收获红薯的时候,知会一声,我亲自去看看。”

    “好,下个月就能收获。”钱为承明白公爷的想法,亲自去看看,才能彻底相信。

    几天后,沈清和私人地里的土豆全部收获,全部归仓,储藏起来。

    今日,府中宴客,全是军中将军还有本地以及周边的大户,主要是展示土豆的妙用。

    清炒土豆丝,酸辣土豆丝,五花肉烀土豆,还有牛肉炖土豆等各种以土豆做的菜肴。

    沈清和与镇国公,知州大人以及周边几座城的知县坐在一桌,给他们讲解土豆做的各种菜肴。

    几日前,镇国公让沈清和还是先把土豆的事情提前禀奏皇上,顺便让皇上派人亲自来查阅红薯一事,当晚六百里加急送望京城。

    今天的宴请是为推广做宣传,推广肯定从周边开始,威西是第一步,沈清和清查过,完全够本县百姓种植,就是城里居住的普通百姓,明年也要在城郊开荒种上几亩,不行的就佃地种。

    还有一些多余的土豆种,他想介绍给周边的几县,知州胡大人当然赞同,即使不赞同都不行,镇国公坐镇的地方,他敢说不才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