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都做了婆婆,家务活也该儿媳妇做,她只需要吃好喝好就行。
五点半,下班回家的沈清和听了此事,拎着一只鸡去了大杂院,一只还在死命挣扎的老母鸡,从西院到大杂院东边,一直没有停止过挣扎和临死前最后的长鸣。
胡同里路过的人,还有从沈清和进门后就一直与沈清和打招呼的人,都怜悯的看着命不好的沈清和。张大春他爹坐在屋檐下编东西,对沈清和说,“三小子,孝顺也得有个度,别你娘一闹幺蛾子,你就上赶着满足她。”
原本就强颜欢笑的人,听了掏心窝子的话,泪水没有忍住,哗啦一下子像冲破水闸一样,决堤而出。
胡乱抹把脸,哽咽的说,“叔,我能说啥,小芬是吃的好,我不给大嫂和娘送过去,不知道的还以为我不孝。”
“你呀,就是想太多,咱们胡同谁会说你不孝,不孝的可不是你,你那两奸滑的哥哥。你有心孝敬,也别拿你岳父岳母贴补你媳妇儿的鸡啊。多不好,以后你去罗家能抬起头,能挺直腰杆不,咱老爷们儿还是得要个脸面。”
“叔,我知道,可是不送我娘我大嫂万一天天去闹,让小芬闹心,月子坐不好,以后坐下啥病,还不得我掏钱治,算了,等债还完以后,我上我岳父家多送些好吃,弥补弥补。”
“唉,三小子你也不容易。是个好的,比我家老二强多了。记住以后对你岳父岳母还有媳妇儿孩子好些,别让他们跟着你受委屈。”
张大春爹,也不好多劝,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沈家三小子也不容易,背了一身债。自己没有能力让媳妇儿好好补补身体,靠着岳家,还得被亲娘闹腾,丢面儿。
坐在屋檐下的老人孩子们,都听到了沈张两人的对话,都摇摇头,为沈清和不值。
罗家老夫妻愿意如此贴补小闺女也是有原因的,那就是小闺女小时候自小体弱,正好趁怀一胎的机会好好补补,把身体补回来。人家也说了大补也就是月子一个月,其余的时候偶尔补补,直到小外孙八个月为止,他们也就不会再贴补啥。
要不为啥西院沈家天天鸡汤熬的香飘整条胡同,都没有什么老人说啥,也是有原因的。
人家就是想借这个机会,给闺女补补元气,他们能说啥闲话。
要知道女人元气不补好,以后孩子一多,多遭罪,或者以后不能怀孕,算谁的。
“叔,您的话我记住了。以后一定对他们好。”
“行吧,快去东边。”
沈清和很有礼貌的与周围的大爷大娘,叔叔婶子们打完招呼。然后拎着挣扎着的老母鸡去了东边。
瞅着离去的背影,大家伙儿都叹口气,有人说,“三小子啥命啊,人也忒老实了点。”
“谁说不是呢?那孩子打小就本分老实,别看他读了那么些书,可是一点也没有学会滑头,一点也没变。”
“老实孩子好,我看三小子日后不会错,是个有出息的。”
大家嘴巴里说沈清和傻,可是他们都门清儿,都愿意和这样的傻子打交道,不愿意和那滑头的人深交。
来到鸡飞狗跳的东边沈家,沈清和没有说什么,只是苦大仇深,闷着一张帅脸,恭敬的把鸡放在老夫妻的炕上,“爹,娘,鸡我送来了,先借的岳父给小芬补身子的老母鸡。
等开薪水后,我得买一只还给岳父岳母。” 沈父随意瞟了一眼三儿子手中拎的老母鸡, 满意的点点头,至于三儿子说的还一只老母鸡给罗家两口子, 他压根不会放在心上。
只是想着今天他收到的消息, 开口问道, “三儿,你在外面做事有收到啥消息没有?”
“爹, 啥消息啊?”被老头子一问, 沈清和想起来了, 记忆中老头子收到过一次不好的消息,动了要回南河省老家的心思。
只是记忆中是他本人劝住老爷子留在京都的。
他都忘记了还有这茬, 也许是个机会, 只是他不言语,自己不能劝老头子留也不能劝他离开京都,怎么决定还是他自己与他偏心的大儿子去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