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沈清和让儿子在客栈待着,他一个人出去了一趟,先是去书铺,买了很多低等的宣纸,砚台,还淘到不少旧书,很多都是他人看过并有注释的书,还注释的非常不错。
买了六套前期需要的书籍,让送到客栈去,让三福签收。
他自己四处淘,还买了不少,他空间的碎银子多,都是没有任何朝代印记的碎银子碎金子,金叶子。金银元宝也有,现在不会拿出来。
每一世他心里都有数,动用空间多少存货,以后后期都会补回去。从不会只消耗,他也很喜欢古代世界,可以囤积一些古代绿色蔬菜,食材,粮食,空间出产的掺杂着在别的世界一起用。
效果才不会那么明显,要不怕有些奇人异士发现问题。
买完书,笔墨纸砚,沈清和又去到牲畜市场了解行情,他家里以后发家致富的就与此有关。
三天时间,在京城办了不少的事情,回家的时候,多了两辆牛车还有极其稀罕的一公一母两头花牛(奶牛),一辆牛车是沈三福赶载着柳成蹊父女俩,另外一辆是沈清和,与新买的一家下人在牛车上套着两头花牛,农家出身的秀才,年少时也自己赶过牛车。
他的车上都是书籍笔墨纸砚还有给家里人带的礼物。
多置办了一头牛,沈三福欢喜的见牙不见眼,乐呵了一整天。对于爹说的两头花牛,沈三福没有什么兴趣。
家里买户下人,他也觉得挺好,家里现在忙着呢,一户下人估计要住在大哥家,后面也要起房子。荒山也是要起房子的,以后家中的是要住到荒山去的。
他不知道的是,亲爹还在京城最有名的书院边上买了一座二进带左右跨院的宅子。
如今是租出去的,三天时间办了多少事,他除了第二天上午跟着亲爹出去拜访长辈,后面就一直待在客栈,专门收东西。
时间过得很快,秋山村沈氏小私塾已经办了起来,村里外姓的孩子想要读书识字也能把孩子送到沈二福家。
对于分支九房的举动,沈家村的族长嗤笑一声,认为沈清和是银钱多了烧的,就他们家几个孩子,送进镇上的私塾就完了,还请先生回家教,典型的有银子烧包烧的。
“爹,九房的老五是不是吃多了撑的?”族长的儿子和沈清和一辈,长寿的爹还一直活着,族长还轮不到他。
“别管九房,他一个秀才死攒活攒,能有多少银钱,看他折腾的那样,没两年准能折腾完。”
老族长不以为意,只是他没有深思,人家不是死攒,是攒了以后买田买铺,再生财,加上沈老五在大病之前,还有别的来钱的道,人家可不是光会死攒。
要不一个乡下秀才,能攒出那么份家业来,又不是祖上有祖产。
“我听说老五买了两座荒山,稀稀拉拉的种了一些果树,其余的全部种草,养牛。真是不知道他想要干什么?”
“养牛那是好养的,他一个秀才又不通俗务,谁给他的勇气?”
“是啊,牲畜养一点也成,但是大量的养,每年家禽牲畜的瘟病一来,能倒下一大片,亏本能亏得吐血。”
“可不嘛,当年他爷他爹那一辈分支分走以后,老九房就和我们没啥关系了,以后他们的事情少打听,我懒的理会。有事求上门,你也别管。
分出去就要有分出去的骨气,别来求我们。”
老族长是经历当年的那场分支事件的,从内心他知道是他们长房一直欺负老九房欺负的很厉害,可是老九房的人居然敢提出来分出去,要不是被九房的人捏着把柄,他们怎么可能光明正大的分支分出去。 对于四五年前的事情, 他还记忆犹新, 历历在目,当时的他早就成年成家, 记得很清楚。
对于九房不说恨,至少不会喜欢。
长房如今一支两三百年来, 一直发展的很好,长房其中有一户在京城已经居住百年, 虽然和他家的关系有些远,但是还是长房人,他们也照拂着长房一脉。
几十年来,历经战乱到大齐朝立国,京城的那户人家, 在京城也是朝廷命官(四品)。京城沈家那脉百年来不断有人做官, 富贵了三代人, 有了些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