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就想当个包租公,脑袋不用想事,靠着租金也能把日子过得舒服。
种地,做生意,当官,这些都做过,想体验一种没有做过的,包租公多好。不用想事。
南城本来就是贫民区,靠近西城富贵区域,但是无形中就有道天然的屏障,哪怕交界区那么近,可彼此来往的很少。
南城区域也大,沈清和找人问,寻到一位牙人孟卓,大约三十三四岁,可能家中条件还行,人也没有多操劳,看着也不太老。一身半新的细布衣裳,收拾的很干净。
沈清和也打听过,知道他口碑不错,要不也不会找到他。说明来意,还有自己要买土地和宅子的大致位置。
没想到他运气不错,孟卓就说,“真有一处适合的地方,有处被大火烧光的三进宅子,左面还有一块空地,是连在一起的,主家已经搬到东城靠西的那块去住,空地有两亩多,是原本留给他们家孩子,老宅子被烧,能做主的老爷子就说:
那地方不利于他们家,就打算全卖,烧掉的宅子和两亩的土地都卖掉。
至今过去了一个多月,也无人问津,客人如果您不嫌被烧掉的宅子晦气,倒是可以买,价格不高。”
孟牙人把话也说的很清楚,有人嫌那地方晦气,很来南城住的人都不是什么大富大贵之家。
除非是原居民后来发达了,一般情况下,没有多少富人,顶多是像沈家一样的人家,小康之家。
“去看看,先看地理位置再说。”
“好,请随我来。”孟牙人看的出来,眼前的客人是真有需求的。
不是没事来涮他玩的那种,全程微笑服务。
一刻钟就走到孟牙人介绍的地方,地理位置不错,离贡院不
足八百米的距离,离的太近反而不好,相隔一段距离反而是最好的。真是交界处,一点也没有夸张。
西城和南城交界的地方住的也不是大富大贵之家,有祖产在这儿的普通小康百姓也有一些买不起大宅子的小官,一进两进的宅子也是很多很多。
还有些小官草根出身,没什么积蓄,又在清水衙门,没有油水,夫人也没有多少嫁妆,还租房住。过得还不如沈清和这样的人家,他们主要是开支大,人情来往,可不是一笔小数字,经常入不敷出。
一座被烧的差不多的宅子,还有两亩待建的两亩宅基地,沈清和花了不少银子才买下来。
下午在衙门换成红契,才安心,顺手找孟牙人介绍,买了一家子五个下人,还有一个单帮,一位中年嬷嬷,加起来六人。
一位厨娘,一位打扫家中卫生, ,一位跟着他,一位赶马车,一位照顾他儿子。一家五口,都有事做。
刚好是从一家犯官家中出来的,那位三十的妇人在犯官府中就是厨娘,她男人是跟着府中管事后面跑腿的。如今跟着沈清和后面办事。
家里的老头子会赶马车,当下第一时间就买了一辆马车,和马,以后家里人出行也方便。
蔡家大闺女十二岁和中年嬷嬷一起,在家里打扫卫生,洗洗衣裳,主要是以中年嬷嬷为主。小丫头主要是端茶倒水,帮忙厨房端菜之类的轻松活计。
她还有一个八岁的弟弟,跟着小玉林,以后专门照顾他。
回去画图找老泥瓦匠盖房子。以后爹也有事做。
转眼就是半年的时间,南城出现地标性建筑,几亩的地方,用一高大结实的围墙围起来,里面全是独门独户的小院子,还都是二层小楼。
每栋小楼都有配套的水井,还有所有人没有见过的新式茅房。厨房里面还有单独砌的洗菜池,能从池子里把水流出去。
可以合租可以单户租,上下都有房间,都是楼下一间卧室,一间客厅,一间单独的茅房,一间洗澡间,还有一间储藏室。除了客厅大一些,其余的都不大,房间的床是沈清和画图纸打的现代不用蚊帐的床。
院子里,阳台上都有强效驱蚊草,保证房间不会有蚊子。
冬天冷的问题也好解决,有配套的烤火盆,房间里面就一张床,一个挂衣服的衣柜,还有一张书案,一把舒服的椅子,角落还有一个小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