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村里其他人家的孩子名字都好听。
包裹打开,沈三妹抱着两个八成新的热水瓶,高兴的跟个孩子似的,“大哥真体贴人。”
其余的一堆东西慢慢的掏出来,陈安庆在一边坐着,看着孩子们高兴的挑东西。
他能分家出来也是前两年大舅哥的一封信,给他们夫妻写了一封信,也给自家的亲爹写了一封信。
大概意思是问老爷子,如果他出钱给自己夫妻俩盖房子,不知道老爷子愿意不愿意把他们分出来。
他不一定非逼着老爷子把他们一家五口分出来,但是盖房子这事过了这次,下次就不会再有机会。
说是让自家搭搭二舅兄的东风,能搭上是最好的,不能搭上那就别怪他以后不管。
他和妻子都知道,即使没搭上,以后大舅哥还会管,只是想借机会把他们光明正大的分出来。
自家爹娘想了三天,还是同意分家,为此全家都分了。
二老归大哥,二哥三哥他们还住在老宅,大家自己搭建了厨房,说是攒钱再盖房。
爹娘明白,如果不分家就会耽搁他盖房,还是一次性盖两套房。
人家沈家老大不会给陈家人盖房,唯一能沾上便宜的机会就是这次,一定要抓住。
每套房,虽然都是自己打老式就土坯很累,可是值得,住个百年都能住。
厚厚的土坯才能撑的住结实的木梁,上面的瓦片也是大舅哥点名去买的最好的青瓦。
木梁青瓦,还有亮瓦,以及每间屋子的窗户,玻璃可都是钱。
那玻璃还是大舅哥托友人从省城让人断断续续用两年的时间从沙城弄带回来的 ,每一次都是他们去市里的火车站接。
家里明亮,住的比十里八村的人家都舒服。
大舅哥资助他们盖好房子,他和隔壁的二舅哥就写了信去北都,让大哥以后别再给他们寄钱。
没想到今年还能收到大哥寄来的衣服这些旧物,虽然是旧的,在他们乡里可也是顶顶好的东西。
如今就爹娘也私下和他说,他娶对了妻,日子过得比家里几个哥哥姐姐都好。
他也觉得自己娶对了妻。
两家也从包裹中翻出来一封信,是大哥的信,说是以后工作繁忙,不知道哪年才能回老家。
以后也难以多照料他们,还有换了寄信的地址 ,按照信尾留的寄信地址给他写信,原来的地址只能孩子们收的到,他收不到。
他以后常年驻扎在单位,很少回家,还是寄单位更方便。
沈清和这次寄东西以后,估计再寄就得等到外甥外甥女结婚,或者荒年再说。
沈三妹不识字听着儿子给她反复念信,念了四五遍,她才摆手让儿子停下。
对父母的依恋,全部转给了大哥,她还很小,才几岁,大哥就去外讨生活,原来带着大哥去的人,早些年早就回村。
只是大哥早已在北都落地生根,有了家。
大哥去外讨生活的时候才十三四岁,也是个半大孩子。
转眼就是二十多年,他们三兄妹都老了,父母也离世多年。
可大哥还帮衬着她和二哥,在外讨生活,没有根基的人也不会过得多好。
肯定特别苦,可大哥一直像爹娘一样一直帮衬着他们,是他们没用,拖累了大哥。
想着想着,泪水不自觉的滑落,她想起了什么,起身进到存放东西的屋子,扒拉开几个袋子,然后装东西。
“他爹,快来帮我。”她要给大哥寄东西去。
“哎,来了。”
隔壁村的沈二家也在扒拉袋子,要给北都的哥哥寄东西。
远在北都西山的沈清和已经沉迷在开荒中。
二月初,已经正式有第一批专家学者入住七所。
人不多,就十多位。
大大的七所,目前就只有几十人。
大部分都是安保和后勤处的,一月一号沈清和升官,升为处长,后勤保障处的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