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搞义务教育_作者:炀师(212)

2018-04-07 炀师

  对于王灵均这推卸工作的行为,陶笉然却是很高兴,他还特意要来去年的税收记录,好对比一下有了水车和化肥之后,今年宁安的收成能涨多少!

  记录簿跟砖头一样厚,里面详细记载了每个县、镇的粮食产量和税收数量。这也是评定县官功绩的证据之一。

  第101章 101

  陶笉然一目十行地看完记录簿, 脸上顿时露出了兴奋的笑容,

  今年宁安的粮食平均亩产比去年高了将近一倍!

  除了凌州之外, 岳州和海州各个县、镇官府原本空空如也的粮仓,如今已经被粮食填满了一半以上。就算今年再出现个什么天灾人祸, 这些粮食也足够撑很长一段时间了!

  宁安地广人稀, 如果能推广耕犁改进的话, 以后开垦更多的荒地, 粮食产量还能继续攀升!只是如今宁安的铁基本都被拿去打造武器了,王灵均那边派出去寻找矿产的小队也不知道能不能找到。

  除了铁之外, 还有盐。海州有一个很大的煮盐厂,里面工人数量有近三百人, 但由于煮盐的法子特别耗时费力, 出产的盐也仅够整个宁安紧巴巴地凑合着用。而且盐的质量还不高,陶笉然知道王府用的盐都是从外面买回来的。如今戚博翰在相当设法地增加兵力,如果能将煮盐厂的劳动力释放出来的话……

  陶笉然脑袋一拍, 在白纸上随意画了个晒盐场的轮廓,就拿着东西去找牛成弘了。

  临海渠竣工之后, 牛成弘就卸任了, 现在挂了个闲职到处乱跑,去测量临海渠二三期工程的数据。最近刚好回来找资料,顺便领一套初中和高中的理科教材。陶笉然在图书馆三楼找到他时,他正拿着自己自制的小尺子,在纸上不知道在丈量什么东西。

  “牛大哥。”

  思路被打断,牛成弘有些不悦地皱了皱眉, 但看到是陶笉然后,立即放松了下来:“陶公子,有什么事吗?”

  “有。”陶笉然将自己画的几个圆递给牛成弘,道,“你看看这个,我想在海州建个晒盐场。”

  牛成弘接过那张纸,看着看起来更像是大饼一样的圆,脸上露出了一言难尽的表情,但还是非常认真地听陶笉然的讲述。

  陶笉然上辈子也只是了解过有这种晒盐法,并不知道具体是怎么做的。但是晒盐场最重要的是高低落差,具体要怎么建可以交给牛成弘琢磨。

  牛成弘毕竟是主持过临海渠修建的人。听完陶笉然的要求,和几个很笼统的讲述,立即明白陶笉然要的是什么东西,立即眼睛一亮。

  不管在哪个朝代,盐都是非常重要的战略物资。如果宁安能大量生产高质量的盐,就能不再受制于人,甚至可以开始引导局势!

  牛成弘虽然不擅长政事,但跟在戚博翰身边这么久,这点政治敏锐还是有的,连忙将陶笉然说的话记在心中,郑重道:“此事我会立即着手去办!”

  ————

  戚博翰埋伏匈奴军队的地点,是距离京城不远的一段官道。这官道年久失修,路上坑坑洼洼,匈奴士兵带着这么多的东西,走得格外缓慢。宁安的士兵们一拥而上的时候,他们还在注意脚下等浅坑,根本没想到皇帝都投降了,回程的时候竟然会遭遇埋伏!

  宁安的军队装备精良,一个照面,一人一刀就干掉了近千人!

  不过匈奴能一路从边境攻到皇城,自然也不是无能之辈,他们之中还有一名身经百战的将领!意识到己方被偷袭之后,立即收拢了部队,跟宁安士兵缠斗了起来!

  戚博翰虽是新手,但他从小熟读兵书,天资聪颖,仅仅两次的战斗,就让他飞快地成长了起来。看到敌人已经稳稳抵挡住了攻击,立即下了撤退了命令。

  匈奴将领心中疑惑,却没有下令追击。他们的任务是将这些的战利品运送回国,绝对不能节外生枝!

  戚博翰看对方竟然不上当,立即明白这是个沉得住气的将领。但再沉得住气又如何?匈奴人是出了名的火爆脾气,这次死了那么多兄弟还不能还击,这口气咽下去了,那如果再死多几波人呢?

  就算消耗不掉对方的耐心,他也能在这军队离开瑞朝之前,一点点地把这些士兵蚕食干净!

  五日后。

  戚博翰站在高处,再一次下达了撤退的命令。

  这是他们对匈奴军队展开的第五次偷袭。第一次偷袭过后,因为匈奴有所准备,所以后来几次的战果并不怎么样,两次加起来只杀了十几个匈奴兵,而且己方也出现了伤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