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搞义务教育_作者:炀师(245)

2018-04-07 炀师

  如今宁安凭着图书馆和行知学院, 在文人之中的声望已经不低。但瑞朝的文人数量毕竟还是少数,普通百姓的力量也不容小觑!

  当然, 这福利院制度什么的肯定不能跟后世的一模一样, 名字陶笉然也琢磨着改了一下,叫做福善堂。

  瑞朝的人均年龄大约是五十岁左右, 福善堂准备收留45岁以上没有人赡养的老人。

  如果是身体健康的老人, 还能安排一些简单的活计给他们,也算是福善堂的一项收入。而那些已经完全丧失行动能力的老人,养着也就提供一下一日三餐, 并不会费很多的银子,反而能博得个好名声,可以说是一本万利的买卖了,

  而且福善堂届时肯定要招收护工,到时候妇女们又多了一个工作选择,相信通过这些潜移默化的改变,会慢慢提高瑞朝女性的地位。

  陶笉然这个提案,很快就得到了王府幕僚的一致好评。散会之前,翁元基看了坐在戚博翰身边的陶笉然一眼,心中不知是个什么情绪。

  两年前,戚博翰把陶笉然带回来的时候,虽然大家没在明面上说过陶笉然什么,但私底下并不看好他。一个乡下来的小秀才,即使脑袋比较灵光,但是性格实在是太过软糯,站在杀伐果断的戚博翰身边,显得十分格格不入。

  这两年来,幕僚们的偶在私底下悄悄相看着,想要给戚博翰物色个有能力辅佐戚博翰管理后宅事物的世家女为妻,也让王爷感受一下端庄的世家女的魅力,从而放弃陶笉然。

  但仅仅两年的时间,当初那个小秀才,已经快速成长到了如今的地步。少了几分妇人之仁,却多了心怀天下的仁者之心。

  这份福善堂的提案,初心很明显是为了那些孤寡老人。但陶笉然的计划却不再是任性地想帮就帮,他会考虑这么做,能带来什么样的利益,又如何才能将这利益最大化。

  这都是上位者所必备的素养。心怀天下,同时又能从中获得更多的利益,从而良性循环。

  能给王爷打理后宅又有什么大不了的?这世上恐怕再难以寻找到另一个像陶笉然这样,能对戚博翰的事业有这么大帮助的人。在成就大业之前,没必要为了世俗的眼光,逼走这么一个厉害的左膀右臂。待到戚博翰登基之后,再另做打算也不迟。

  翁元基心中思量百转千回,实际上也不过是短短几秒钟的时间。散会后,王府的幕僚习惯性聚集在一起,商量一下接下来的工作,当翁元基提出那个计划暂停的时候,不少人都表现出了强烈的质疑。

  王君浩身为一个年纪不大却思想特别顽固的老古董,第一个反对:“你知道你在说什么吗!一个男王妃?将来是不是要做有史以来第一个男皇后!”

  翁元基老神在在,并不受王君浩身上的煞气影响,只轻飘飘道:“王爷至今仍未给他任何名分,又何来的男王妃?若是现在逼走他,莫说男皇后,将来能否事成也说不定。”

  “翁兄所言有理。”新任的岳州主簿道,“王爷不是还让侍妾给自己生了一双儿女?我倒觉得王爷对陶笉然的感情未必有那么深,我们如不再观察一段时间。”

  王君浩闻言,眉头紧皱,但是态度倒没先前这么强硬了。他是顽固不错,但又不是个傻的。陶笉然为戚博翰做这么多事情,但至今没个名分,这其中深意就很值得人揣摩了。

  在场都是政界的老油条,听翁元基这么一分析,很快都各自得出戚博翰是在利用陶笉然的结论。虽然这么一想,戚博翰的手段不算光彩,但总比堂堂君王,独宠一个男人来得让人能接受地多。

  幕僚们的讨论瞒不过有暗卫这一作弊利器的戚博翰,对于他们已经开到天际的脑洞,戚博翰哭笑不得。不过目前来说,让他们继续这么误会着也是件好事。毕竟现在他的班底人还是少了些,等将来他培养了更多全身心支持他的人,这几个人就算再顽固,也掀不起风浪。

  倒是被瞒在鼓里的陶笉然,把全身心都投入到了福善堂的建设之中,完全没注意到王府内的气氛有了一些些变化。

  之前用来当临时小学的三个院子,一号院子现在被用来当做中学学校,二号院子安置了赵家女,三号院子虽然不大,但用来当福善堂的临时居住地也是绰绰有余。

  经过前些年腐败的官场压迫,宁安能活到现在的孤寡老人确实不多,加起来也不过一百来个,全部都是身子骨健朗的,暂时倒是没有需要特别照顾的,这么多人住在一起,还可以互相搭把手,并不需要花费多少钱请护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