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搞义务教育_作者:炀师(300)

2018-04-07 炀师

  接下来的事情就简单多了,直接从岳州府的军事学院抽调了十名教官过来就可以直接上课了!

  陶笉然整理完军事学院的事情,一抬头就看到戚博翰眉头紧皱地盯着一封奏折看。

  “怎么了?”陶笉然凑过去,整个人都趴到了戚博翰的背后,让两人的身体紧紧地贴在一起。低头看向戚博翰手中的奏折,发现是户部日常喊穷的奏折。

  以往边疆大军的粮食,有五成都是自给自足的。但是去年大旱,边境受到的影响也十分严重,只能依靠朝廷调拨军饷过去。之前边关被匈奴踏破了两次,也就剩了个一万来兵马,需要的粮食也不算多,但现在戚博翰要给王君浩配十万大军,虽然还没配齐吧,但以后的军饷可是个大头!

  陶笉然直接忽略哭穷的那些句子,算了算奏折上说的数字,不由得疑惑道:“为什么护送军饷的成本这么高?”都快抵得上军饷本身的价值了!但是京城离边关并不远啊,只有宁安到京城的一半路程!

  戚博翰闻言,罕见地被问住了。为什么这么高?如果不是陶笉然提起,戚博翰根本不会觉得这个成本高,因为有史以来,基本上都是这个数字。他皱眉主要是因为这个必要的开支太大了,目前的国库根本支撑不起。

  戚博翰思索了良久,才回答陶笉然的问题:“官道太窄,牛车速度太慢。”

  官道太窄,一次只能容两辆牛车并行,能装载的物资并不多。而且官道上路况并不好,有时刮风下雨之后,还得边走边清理被刮到路上的石子和树枝,否则会有翻车的危险。

  运送速度太慢,来回一趟往往就是好几个月,刚送过去的粮食在车队回到京城的时候,恐怕就已经消耗完毕,所以势必还得安排两批以上的人马,隔一两个月就要去送一次,那成本肯定是巨额的。

  陶笉然听完戚博翰的解释,这才想起那句至理名言:想要富,先修路。而且水泥都鼓捣出来了,不拿去修路简直对不起人民群众啊!

  开源不是短时间内能搞出成果的,但是把路修好之后一定能节流,而且修路本来就是一本万利的事情!

  否则,就算现在琉璃阁加上天蚕丝能给戚博翰的私库赚不少钱,但想要填满国库的空虚是不可能的。再说了,凭什么要用戚博翰的私房钱来填国库!北方赈灾是不得已之举,若是长久以往,说不定会把一些白眼狼的心养大呢!

  陶笉然眼珠一转,又想到了一出空手套白狼的点子。于是第二天,全京城都知道琉璃阁六月一日的拍卖会,要拍卖几样御赐的东西。

  也是到了此时,所有人才恍然大悟,原来琉璃阁是戚博翰的开!

  又得知这琉璃阁竟然是郭家在经营,还能占五成利后,京城其他世家可谓是分外眼红。

  琉璃阁究竟有多赚钱大家都看在眼里,这么大一块大饼,凭什么只能由谢家这个乡下来的土族独吞?!

  有人想要去找戚博翰聊聊人生,也有人自以为看到了真相:戚博翰根本不是要打压世家,他只是想打压不听话的世家!很快,另一个消息传出来后,更佐证了这些人的想法。

  天蚕丝竟然也是戚博翰的产业!当年只是因为郭家给了戚博翰一点方便,他便就让郭家吞了这么一块大饼!虽然天蚕丝一年只能卖几个月,但其中利润也就比琉璃阁低一点点而已!

  一个连世家都不算的商贾之家,竟然也能分得这么多的好处,谁知道戚博翰手里会不会还有更多的好东西?一时之间,那些一开始跟戚博翰作对还蹦跶得厉害的世家,已经是悔到肠子都青了。天大地大,哪有赚到手的钱银大?!

  特别是李家。别人没明面上反过戚博翰的,还能厚着脸皮去跟戚博翰拉关系,可是他们家跟戚博翰实则已经撕破脸皮了,再加上恃兵傲物这么多年,李司空哪里愿意向戚博翰低头!

  京城内人心浮动,朝堂上也开始争论不休。

  戚博翰黑着脸,看着殿下跪着的分分钟要以头抢地的御史,眼神中满是杀意。

  那御史却似乎察觉不到危险,仍旧振振有词道:“陛下!御赐之物怎能拍卖,实在有损皇威,恳请陛下收回成命!”

  “哼,这位御史大人这么为皇上着想,不如把全部身家捐出来填军饷啊!”陶笉然冷哼一声,“如今国库空虚,北部需要粮食挨到秋收,边境更需要大量军饷,既然御史大人这么为国为民,那就别只动嘴皮子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