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容温瑜摸不着头脑:“灵均兄何处此言?”这篇文章他可是修修改改废了几十稿,才拿出来的,这也算是他这辈子少有的精品文章了!
王灵均一脸哀怨地看着慕容温瑜:“我可是把陛下赏的松石砚都送你了,你怎么不给我们民生日报打打广告?这么好的文章,起码地让人知道是我们日报刊登出来的啊!”
慕容温瑜闻言,嘴角一抽。自己呕心沥血写的文章,难道还比不上一句广告词吗?!慕容温瑜无奈地叹了口气,叫人传来笔墨纸砚,提笔在文章最后加了一句,多看看民生日报的时事点评,可以开拓视野,提高政治敏感度,让你的文章立意更加深远之类的广告词。
虽是临时加上去的,但看起来跟前文互相呼应,浑然一体。
王灵均这才满意了,又叫下人拿来戚博翰送的贡品金丝墨:“辛苦啦辛苦啦,这可是贡品,我也就这么一点,全都送你啦。”
慕容温瑜受宠若惊,虽然他慕容家是大世家,可那进贡给皇帝的墨和砚都轮不到他这个小辈用,但是哪个读书人不爱这个!此时心中对王灵均的一丁点不满也灰飞烟灭了,甚至差点就感激涕零!
而王灵均,把戚博翰送给他,督促他用功读书的东西全部送出去之后,顿时有种掩耳盗铃的舒畅之感,对慕容温瑜更是遇到了知己一般惺惺相惜起来。
第164章
第二天, 慕容侍郎的的文章一经刊登, 陶鹏飞早就准备好的宣传攻势立即铺天盖地地展开了!
这一天, 住在京城的人,只要走到大街上转一圈, 就没有一个人不知道, 慕容温瑜的文章在民生日报刊登了。
慕容温瑜在读书人心目中的地位,可比普通侍郎要高不知道多少。一听到慕容的名头,学子们不管三七二十一, 先买一份报纸再说!
而买了报纸之后,有大批学子折服于慕容温瑜的文采之下, 又有不知道多少读书人,这才正视起了这份关注民生的报纸。
陶明杰也没有浪费这次千载难逢的宣传机会, 在时事点评结束之后, 又见缝插针地打了一波宣传,将后续会有国子监先生讲课的消息放了出去,把京城学子们的关注度彻底引爆!
慕容温瑜的文章只能用来瞻仰,而国子监的先生教授的东西,那可是能为科举加分的!瑞朝这么多学生, 又有几个能进国子监。但若是花一文钱买份日报, 不管是谁都能听一节国子监先生的讲课!天下间还有比这更划算的买卖吗?没有!
一时之间, 民生日报在京城学子之间名声大噪,日报的销量也终于有了明显的上升。虽然收支还是赤字,但也比以前好许多了。
获得了新的成就,王琬凝和陶明杰并没有就此沾沾自喜, 因为虽然吸引了新的读者群,但民生日报立足的根本点,还是民生。然而百姓们文盲率太高,是个非常大的阻碍。
二月四日是星期一,也是民生日报社每周的例会时间。社长王琬凝将这个核心问题提出来,跟日报社的三个小领导一同商议。
陶明杰率先开口道:“那些耕种的技巧,我们已经全部刊登完毕了,但是百姓们能学到的却不多,这全是字的形式,实在不利于在百姓当中传播。”
“那不如换成画册?宁安那边的画册不是有现成的么,就是印刷成本可能会比较高。”陶鹏飞说着,转头看向陶小妹。
宁安那边不仅有沤肥的教程图册,那些由老农总结出来的技巧也都经过几年的时间考验,为宁安的亩产贡献出了极大的力量。而那些画册,也已经逐渐打磨得尽善尽美,不需要有人在旁指引,农民们只要看多几遍,都能理解图案上是什么意思!
这些指导手册,被陶笉然这个起名废,命名为《天工开物》,成为了宁安最受欢迎的特产。
陶小妹在自己带来的账本上看了几眼,道:“如果日报的销量能持续上涨的话,负担这些印刷成本不成问题。”
日报现在的经费是每月十两银子,除了人工薪资之外,印刷厂那边虽然是自己人,但也要收他们成本价的。否则要个财务组有什么用,不用估算报纸的销量,闭着眼睛瞎几把印报纸就行了!
在今天之前,日报每日都是印一千份左右,勉强能卖光,还能留几十份存底。今天陶小妹预估到了销量一定会很火爆,就下单印了一万份,没想到现在才刚过晚饭时间,库存就给清空了,赚了经费可以来尝试一下印画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