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搞义务教育_作者:炀师(433)

2018-04-07 炀师

  “你!”老臣被怼得哑口无言,其他人也不敢再出声了。

  他们算是看明白了,陶笉然哪里是想要女军医,分明就是看上了他们家里的东西,变着法的要抢走呢!

  先是小厮护院,现在又是小妾,下一次是不是该要他们的钱财了?实在阴险!

  第210章

  女军医的事情在朝中就这么被默许下来了, 事关自己的利益, 谁都不愿意再开口反对。

  慕容温瑜看到如此场景, 看向陶笉然的眼神中又多了几分若有所思。

  很快,又到了各地官员来京述职的日子。也是差不多这个时候, 各地收上来的税收都一一运到了京城。

  这一次, 陶笉然光明正大地陪着戚博翰接见了各地的官员,倒真让人看出了几分帝后同治的架势。

  今年戚博翰照旧对各地的官职做了调整,张霖和公孙德业这两个心腹, 在外派了两年多后,终于被戚博翰调回了京城。

  而且就任的官职, 恰恰是所有世家都一直在眼红的那两个位置!

  兵部尚书这个位置高悬已久,终于迎来了新一任主人:那位军营出身的铁汉子张霖。

  而计谋和政治手腕都不输于翁元基的公孙德业, 一回京便坐到了右仆射的高。

  明眼人一看这个安排, 便知戚博翰这是要去制衡翁元基了。

  只是,陶笉然对于公孙德业能不能制衡翁元基,心中有点没谱。

  毕竟他们三人早年一直齐心协力过辅佐戚博翰,多少也有些共事的情谊。而公孙德业和张霖远离京城多年,戚博翰对他的掌控力多多少少也有些下降。

  陶笉然想不明白, 转头便直接问戚博翰了。

  戚博翰闻言, 宠溺的笑道:“他们两人离开京城多年, 就算现在一回来便坐上了高位,但实际上他们在京中是孤立无援的。在这种情况下,你说他们是会跟翁元基抱团,还是向我靠近?”

  陶笉然这才恍然大悟, 原来最大的老狐狸,还是戚博翰这个家伙!

  这个时候把公孙德业和张霖调回京城,不仅能制衡翁元基,这两个人在将来立后的事情上,也能为他们应援!

  除了公孙德业和张霖,海州知州陈万勇也因为功绩优越,被调到了淮阳担任知州。

  别看虽然还是知州,但宁安那远离京城的偏僻角落的知州,能跟淮阳的知州相比吗?

  淮阳不仅靠着京城,而且也是瑞朝数一数二的富裕州府。这一调任,可以说相当于连升好几级了!

  除此之外,宁安的那些县令县城们,有六成都因功绩突出,或升任或调遣到更加富裕的地方。只要他们能好好干。那最多再在基层熬两三年,必定能调入京中,成为人人羡艳的京官!

  这条如此快速的晋升之路,对于寒门出身的学子来说,简直就是以前做梦都不敢想的事情。如今他们所拥有的一切,全都是因为行知学院多年以前的那场公务员考试,以及行知中学去年的那一场小科举。

  不少人都在私底下悄悄称行知学院为自己的母校,而创办了行知学院的陶笉然,更被他们奉为恩师,只是陶笉然本人并不知道这件事情。

  而这群晋升如此快速的基层官员们,也很快引起了其他人的关注。有人给他们打了个标签,称他们为宁安一脉。

  这些民间的戏言,陶笉然和戚博翰都没有心思去关注,现在最牵动他们心神的是今年税收的份额@

  今年虽然瑞朝和匈奴开战了,但是全国各地的税收并没有受到影响,并且因为之前的互市的重启,今年商税反而有了一个明显的提升。

  而粮食的收成也因为肥料的普及,跟去年相比,有了一个小阶梯式的上升,只是涨幅并不明显。

  对比往年数据来说,今年瑞朝的税收已经达到了鼎盛年间的数字。只是陶笉然和戚博翰两人对着并不满意。他们的目标并不仅仅是重回鼎盛,而是要开创辉煌!

  陶笉然一边看着账本,一边思索道:“我好像有什么重要的东西给忘了。”

  “想不起来就不要勉强了,来尝尝御厨新鲜做出来的豆腐花。特意按照宁安那边的口味,给你浇了姜红糖水的。”戚博翰说着,一边舀了一勺热气腾腾的豆腐花递到陶笉然嘴边。

  陶笉然习以为常的张开嘴,就着戚博翰喂投的动作,一边吃一边思索。

  他记得自己之前好像兑换过一个什么东西,可以提高粮食产量来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