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铁甲动帝王_作者:步帘衣(201)

  有些功臣存了侥幸的心思,不好好干活。这就轮到监察官员的御史台发威了。

  御史台在朝中最高领导是左御史和右御史。

  左御史管的是言官,风闻奏事,只要听说哪个官员行为不检,那就参他;右御史手握肃政台,一出手那就是查案审问,能够弹劾官员,肃政纲纪。

  而眼下掌握肃政台的右御史,叫牧廉。

  牧廉是什么人?他是除了陛下、姜延和他师父师弟们谁都不认,有时看着痴傻,实际上不仅计谋多多,甚至令人觉得有两分阴狠的人。

  偷懒耍滑、失职骄纵的功臣们,被牧廉查清了证据,该打的打,该罚的罚,能教训的一个都没有放过。

  这些功臣们哭到顾烈那里去,顾烈正中下怀,哪里会斥责牧廉,只是对这些功臣们感叹法不容情啊,寡人怎么能因为右御史秉公执法斥责他呢?你们自己给人抓了把柄,寡人也很丢脸很无奈啊。

  于是大楚功臣们就迎来了一小波辞官热潮。

  他们一年能领那么多俸禄,当官的年俸不过是个锦上添花,何必要受这等鸟气?

  于是那些不适合当官的、没能力当官的,就这么不动声色地被淘汰了。

  不过这已经是二月份的折子了,现在这拨功臣中不是没有后悔的,可惜这世上没有后悔药吃,顾烈安排得太快,现在春闱都快开了,顾烈根本不可能再把他们召回来。

  另一本,是青州江南道道台的折子,参他手下的登临府知府行为不检,暗藏不轨之心,疑是北燕故贼。

  狄其野开口解释道:“陛下,这两份折子有同样的问题,姜扬那份只是小错,江南道道台的折子,却是大错特错,此风绝不可长,务必明令禁止。”

  这倒让顾烈惊讶。

  狄其野很少说这么重的话,他开口往往是“臣以为”“臣觉得”,只要还有商量的余地,他不会直言断定别人是错的。

  于是顾烈追问道:“怎么说?”

第91章 折子范式

  汉承秦制, 而汉之后的大一统王朝, 不论表面上推崇什么, 其核心往往是外儒内法。极其强调尊君,强调父母不如帝王亲。但在必要的时候,又要用仁义道德来拿捏他人。

  怎么说呢?

  例如言官直言上谏这事。

  除了某些文臣独大的时代, 言官说得再有理,再符合言官本职,帝王拿道理压不了人, 还可以抬孝道出来压人。

  因为帝王是君父, 天下所有人都是帝王的儿子,你当面指着帝王的鼻子说他做的不对, 妄议尊长,你这个当儿子的就是不孝。

  不拿帝王当君父, 无限拔高来说,你就是弃国弃家, 你这个人就是不仁不义。

  当言官帝王是不好动的,但把你往别的地方一调,再拿着不孝之罪来问你, 别说官当到头了, 就连人,也当到头了。

  这就是为何狄其野说这两份折子都有问题。

  姜扬那份大概是为了对仗文采,前后都添了些文辞优美的废话,大概意思就是我们这些功臣愧对陛下的厚爱啊,陛下这么勤政辛苦, 我们这些功臣还不是所有人都有能力帮忙,真是罪该万死。

  而青州江南道道台的折子,问题就非常严重了。

  这份折子有姜扬那份两本那么厚,然而废话连篇累牍,把顾烈夸得天上有地下无,关键是关于登临府知府行为不检的问题,空有猜测,没有实证,简直是扛着对顾烈忠心耿耿的旗子肆意污蔑。不论只是写折子写得不好,还是真的就是件冤案,都问题太大。

  狄其野皱眉道:“这份折子,有一半的笔墨用在歌功颂德上,剩下的一半中,有一半是他对登临府知府暗藏不轨的猜测,没有提到任何能够支撑这种猜测的证据,其余的,都只是拼命将登临府知府的言行,往不尊敬陛下您的方向描述,也没有任何实证。”

  “换句话说,这封折子,就是打着忠于陛下的名义构陷他人。”

  “我之所以说,这两份折子有一样的问题,正是因为,它们都废话连篇,重点不清。若是少了那些废话,您何必夜夜都看到这么迟。”

  狄其野停顿片刻,将思绪整理一二,再道:“陛下,臣以为,应当将公文折子都理出一个范本,强调以规则法理为先,而不要肆意抬着大旗压人。最要紧的是说清楚上折子所为何事、是根据哪条楚律规则、上折子的目的要求是什么。这样一目了然,处理事情也更快。”

  “至于那些赞美您的废话,限定句数也可,弃之不用也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