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铁甲动帝王_作者:步帘衣(251)

  这一场赏花饮宴,算是君臣尽欢。

  此生,韦碧臣已是残害公子雳的恶仆高望之徒,自然没人拿他来标新立异。

  顾烈在回宫的马车上想起,还又问了一次狄其野:“你觉得,韦碧臣此人,该如何评价?”

  狄其野把文书都压在自己手边,坚决不让顾烈在摇晃的马车里看字,听了这么个突如其来的问题,漫不经心地回:“他与我何干。把他骂你的那些,改一改,反过来用在他自己身上,正好。”

  “笑什么?”

  顾烈没答话,在帘幔的掩护下,握住了狄其野的手。

  *

  礼部将赏花饮宴中,各位大臣所作的诗词兰画,刊印成了一部小册子,题为《兰园诗画》,还邀顾烈赐了字,一时传为美谈。

  京城中大户人家几乎人手一册,欣赏朝中众位大臣的笔墨,其中,在群臣和民间都备受好评的,是去年新科探花卓俊郎画的兰草,就连对古画一窍不通的狄其野,都看得出画得相当俊逸出尘。顾烈不仅给了赏,还送了个“兰君”的雅号,任谁都看得出,陛下对卓俊郎很是青眼相待了。

  有些重臣可惜得直叹气,要不是家中姑娘死活不肯嫁,嫌卓俊郎长得丑,现在早都抱上孙子了,陛下的赏赐能少?

  结果没两天,卓俊郎就被言官给参了。

  科举后,这些名列前茅的庶吉士,都被点了翰林入翰林院,他们的职责,除了在议事时为陛下提供建言集思广益之外,就是修书撰史,为皇室侍读等。

  总的来说,就是朝堂清流后备役。

  卓俊郎被参,就是因为修史这事。

  大楚灭燕而建朝,那么为燕朝修史的职责,就落到了大楚身上。

  其实燕朝的史很好修,有个暴君在前,有个无能叛国的亡国之君在后,还对楚顾欠下了夷九族的血债,就算燕朝前期尚有可圈可点之处,怎么写,也不会犯大错误。

  那卓俊郎为何被参?还是因为顾麟笙当年奉命攻打风族的纠葛。

  卓俊郎参考了前朝史官记述和地方记载,还托人到了风族去探问,最终将事情如实记述,毕竟严格说起来,还是暴君的错,而且既然奉命修史,自然得不愧于心、不愧于悠悠后世。

  这就被人抓住了把柄,参他污蔑帝王先祖,是存了反心,是对陛下不满,是动荡楚朝立国之基。

  连着三顶大帽子一扣,卓俊郎就算自认无愧于心,也登时跪在了朝堂上。

  顾烈仔细一看,这言官还是个老熟人。

  前世楚初五年,狄其野临死前的那场未央宫饮宴中,跳出来挤兑狄其野,被狄其野反口骂得暴跳如雷的,就是这位杜大人。

  当时狄其野怎么还口的来着?对了,他说:“这位是刚参了我‘言行放浪,不堪王侯’的杜大人?我久不上朝,不大记得杜大人的音容笑貌。”

  前一阵,想要个地方实缺,托人求到了敖一松那里,敖一松又求了狄其野,最后被顾烈一言否决的,也是这位杜大人。

  凭良心说,这位杜大人,不是前世攀咬狄其野攀咬得最狠的,但谁让他在狄其野临死前强要出头,让顾烈记得是清清楚楚。

  这位杜大人好不容易找着了抛头露面的机会,他可是为了陛下祖父顾麟笙喊冤,谁都不敢反驳他。此时面上是一派慷慨激昂,见卓俊郎跪了下去,更是眉飞色舞,心里觉得这回是十拿九稳,陛下必然会记得他。

  他哪里想得到,陛下记了他两辈子。

  顾烈忽然点了狄其野,问:“定国侯以为,此事怎讲?”

  狄其野抬头看他,顾烈面色如常,也就是面无表情,可狄其野总觉得顾烈像是有些不悦,顾烈明明知道他对这件事是什么看法,现在问来,大约是想让自己给卓俊郎撑腰。

  于是狄其野拱手一礼:“陛下,臣以为,卓俊郎无错,这位杜大人,倒是居心叵测,妄图以惊悚之辞行诬告之举。”

  狄其野这话,让很多朝臣不大明白,尤其是楚顾家臣出身的大臣们。陛下对卓俊郎的偏袒是板上钉钉,定国侯顺上意也无可厚非,但直接说卓俊郎无错,这未免胆子也太大了?这不等于说,风族确实是被顾麟笙强行赶走的?陛下怎么能忍?

  他们正疑惑,却听顾烈开口了。

  “定国侯所言极是。”

  杜大人登时惨白了脸。

  顾烈看着众臣,缓缓说道:“祖父当时身为燕臣,他不奉暴君之命,就是逆臣,他奉暴君之名,就铸了大错。祖父放了风族一马,让他们逃去打云草原,算是补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