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等待期间,闲闲问道:“程先生近况如何?”
程询如实回道:“平时与寻常人无异,但凡着急上火,便会头疼欲裂。”
皇帝道:“这就有点儿难办了。”别说身居高位的权臣了,便是七品芝麻官,平日里都不知道有多少暴跳如雷的事情缠身。稍稍停顿,他继续道,“既然如此,便让他好生将养。”
程询微笑,称是,落下一子。
皇帝拈起一枚棋子,却是迟迟不落,问起程询在翰林院的情形。
翰林院修撰,主要负责掌修国史、掌修实录、进讲经史、草拟典礼文稿诸事,无定员。
程询进到翰林院之后,主要负责掌修国史、实录,此刻,便将上任之后到如今的进展如实道出。心里却是清楚,皇帝这是明知故问。
皇帝满意地笑了笑。程询说的,他心里一清二楚。兴许数百年才出一个的人物,怎么可能不让人留意。说起这些,不过是随意找个话题,缓和一下气氛。年前诸事,实在是让不少官员看到他就瘆的慌。
刘允亲自端茶给程询,随后笑呵呵地侍立在一旁,一面观棋,一面听君臣两个说话,听了半晌,发现两人都能一心二用,所谈及的,一句关乎正事的都没有:
皇帝问,到了正月十五,民间有多热闹。
程询答,街头巷尾都可看到花灯,不少路段,行人摩肩接踵,说拥挤都不为过。
皇帝又问,花灯都是什么样子的。
程询语气和缓地逐一报出,顺带地提了提猜灯谜的情形。
皇帝心绪一个跳转,又有了新问题:正月十六走百病,是怎样的景象。
程询把见闻娓娓道来。
皇帝叹气:“听着就煞是有趣,朕却从没亲眼见过。”有点儿后悔,自己做皇子、太子的时候太老实了些,不曾溜出去看看民间喜乐。
程询道:“微臣亦是偶然得见,与皇上说起的这些,已是两年前的见闻,眼下情形是否愈发有趣,并不清楚。”
皇帝笑道:“为着科考,可不就要少一些消遣。”随后,先后问起京城七月七、中秋节、重阳节在民间的情形。
程询有问必答,这些他在年少时都曾亲眼见过。
是的,这些世俗的喜乐,他都见过,有时是父亲亲自带他出门游玩,有时父亲不得空,便安排人手陪他出行。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父亲很推崇这句话,一度遗憾没有长时间的假期,带着他去到更远的地方,有更多的见识。
想起这些,他在心里叹了口气。
“这些民间习俗,只盼着朕有一日能够亲眼看看。”皇帝听得兴致勃勃,眼中阴鸷一扫而空,唯有愉悦。
刘允在一旁瞧着,心里特别舒坦。
这时候,有小太监在门外通禀:“皇上,杨阁老来了。”
皇帝却没当即示下,手里的棋子落下去,“朕是实心实意找人下棋,不是找谁陪着消磨时间,输赢都听从棋局。刻意输给朕的话,你往后就别想清闲了。”
程询笑着称是。
皇帝转头吩咐刘允:“记着,明日派人把吏部那些公文卷宗送到程府。”随即凝了程询一眼,“既是奇才,过目不忘的本事是少不得的,朕要你看的,不单要你记住,还要摸出门道。”
程询留意到皇帝说的是送到程府——这分明是早已命人准备好了。他立刻起身谢恩。皇帝的话是很委婉,没点破,但只要有点儿脑子的就能明白。
皇帝一笑,示意程询落座,“抓紧些,十天八天能了然于胸的话,再好不过。”
“微臣定会竭力而为。”程询恭声回话之后方落座。
皇帝这才吩咐等着示下的小太监,“请杨先生进来。”这个阶段,对他至关重要,要改变内阁——也就是朝堂的格局,更要提携新一代才俊。
说到底,处置景家,终究算是处置皇亲国戚,是国事,也算家事,而整治首辅,便绝对是关乎朝堂的举措。
再就是次辅,瞧着那意思,应该也会不出他所料的辞官致仕。
这样一来,有些天生不安分的人便会暗中散播一些说法,隐晦地指责他玩儿上任三把火那一套却玩儿不好,煽动学子、官员对他不满的情绪。
他的应对之策,只能是提携与杨、程二人相关的人,如此,足以堵住悠悠之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