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对这边生出了诸多乐观的憧憬,在信中说,只要将这情形再维持一年半载,知行你便可回京。
程询心说你想得倒是美,我这儿最难的一关还没到呢。他只能委婉地给皇帝泼冷水,说起河道总督来到广东的事,问是否钦天监看出了异象,认为此地将有天灾。
皇帝的信件再至,情绪便明显地有些低落,说钦天监这回说的有鼻子有眼的,笃定今年广东将有天灾,我最头疼的正是这件事。我想过,再传一道旨意,你协理河道总督巡察各处,好生琢磨琢磨河道管理,若是钦天监言中,要力求将损失减至最低。但此举有待斟酌。你好生权衡一番,毕竟,这件事办好了,是大功一件,办砸了,便是两广百姓心头的罪人之一。更何况,你本就可以置身事外。
程询要的就是这结果,毫不犹豫地回信,说为臣者没有应不应该,只有是否尽力尽忠,此事全凭圣上做主。心里却有点儿啼笑皆非:皇帝永远用着蹩脚的一招,就是激将法。
半个月后,皇帝的旨意如约而至。
河道衙门人人自危之余,打起十二分精神,只求自己别招惹到这煞星。高兴的只有河道总督:他官职比程询高一级,却没有先斩后奏那样大的权利,说什么不是什么的情形屡见不鲜,有了这个助力,就等于有了皇权做靠山,可以毫无顾忌地行事,力求做出点儿功绩。
程询与河道总督都庆幸的是,这边的河堤、河道修建得很坚固。毕竟,这类事朝廷当初都派专人督办,饶是当初景鸿翼那等人,也不敢明目张胆地坏事。
当务之急,是拿出行之有效的章程。
程询对着河道舆图琢磨了大半个月,大抵明白了前世万鹤年的死因。
懋远县地势很低,邻水,百姓大多在坡地种植水稻茶叶为生,坡地最下方是没有用处的荒地。若有水灾,主干道便要分流削减水势,懋远是所在区域最适合之处。若分流,势必湮没百姓的田地。这样的地方有几个,但别处的父母官不是万鹤年。
若在当时,官府没有妥善地安排懋远县百姓,万鹤年和百姓一定会认为没有活路了,既然如此,那就不妨与分流的官员军兵玩儿命。官员就算有先斩后奏的权利,能当即处死一个万鹤年,却绝对不敢斩杀无辜百姓,只要事后被清算,严重了要落个灭九族的下场。
一处分流不成功,便会影响甚至摧毁全盘计划,让几十万百姓置身于修罗场,轻则失去家园,重则葬身洪水之中。
损失早已注定,部分农田会被摧毁绝收,部分房屋势必倒塌。
这一回,亲身参与,程询需得绞尽脑汁,帮河道总督完善细节,帮百姓安排退路、讨要补偿,把几十万受灾的数目减至几中之一。一旦失败,正如皇帝所言,他就是罪人。
怡君来信,第一次说起他在这边的情形,问会不会觉得特别棘手。
程询斟酌之后,适度地透露了一些实情,说我要尽力而为。
怡君再回信的时候,绝口不提此事,只是告诉他:近来听了他的建议,每日作画一个时辰,许是心绪平和之故,大有长进;她和修衡都画了几幅他的画像,常让天赐看,如今天赐看到画像就会指着说是爹爹,又问爹爹何时回家;修衡如今琴棋书画皆精,功底甩了同龄人好几年。
末了,她说:前两日与娘闲聊,我说广东那边的衣料、茶叶好像很不错,娘笑说,那还不容易,等知行回来的时候,让他亲自置办一些,亲自带回来,这点儿小事,他还是办得到的。
我替你答应娘了。
我和娘都觉得,不论你是位极人臣,还是闲云野鹤,只要你在,都很好。
做你认为对的事,记得我们在等你回家。
她用家中微末小事告诉他:只管放手去做,不需考虑成败,不论如何,他们是他的亲人,信任、支持,更会陪他接受成败。
程询心里暖流涌动,又有一点儿说不清道不明的酸楚。
或许,人世欢欣知足到了极处,总会有淡淡的酸楚相伴。
或许,那淡淡的酸楚,是为了提醒人要珍惜。
一直,一世,用心珍惜。
.
八月,天象异常,可恨的天灾还是来了。
暴雨来临前两日,陆放调集官兵,按照事先与程询、河道总督商议好的章程,从速安排下去:分流会影响到的百姓,在高处搭建帐篷木棚,准备相应应急之物;请锦衣卫携圣旨给当地官员,带官兵说明灾情将至,分流淹田势在必行,官员不论如何要劝说百姓迁移;陆放与程询、河道总督已为这些百姓请示朝廷减免三年赋税,酌情贴补钱粮,皇上已恩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