撷香_作者:九月轻歌(403)

2018-04-06 九月轻歌

  “爹爹去找唐伯父了,是吗?”天赐问父亲。

  “对,谈笑尽兴,回来的就迟了些。”程询轻拍着儿子,“你不是想习武么?唐伯父能帮忙请一位身手绝佳的师傅。”把唐栩的安排如实讲给天赐听。

  “那可太好了。”天赐眉飞色舞的,“见到唐伯父,我要跟他道谢。”

  “对,理应如此。”

  父子两个说笑好一阵子,末了,在程询温和的语声中,天赐沉沉入梦,唇角噙着一抹浅笑。

  沐浴更衣,歇下之后,程询跟怡君分别说了说元逸、修衡的事情。

  听得元逸的事,怡君觉得心里那块无形的石头落下了一半,听得修衡的事,她不免有些心疼,却因为那是孩子的志向,必须尊重。

  抬眼凝视他,觉出他整个人有着前所未有的轻松。该是因为元逸的事情吧?那件事,让他承受过的打击、经受过的磨折,她都不愿意回顾。

  她依偎到他怀里,“一切都已经好起来了。”

  他颔首,“对。”

  。

  九月初,程询到兵部行走,进入内阁。

  兵部比起先前的两广官场,局面看似简单许多,棘手之处在于,大多数官员与京官盘根错节,需得耐心梳理,整治人的手段要因人而异,且要秉承着尽量变废为宝的原则——让那些人完全改变做派,打起十二分精神效忠朝廷,不论心里情愿与否。

  皇帝高高在上,自幼至今,学的是帝王心术,要他恰如其分的料理这种事,基本上不可能,只能指望着合适的人去做这些。毕竟,登基以来,惩处的京官、地方官已经太多,若拿六部中的兵部开刀,势必真的引起朝野震动。那种风波,能免则免。不是为着这些顾虑,他又何苦让自己累死累活这么久。

  如今有了程询,君臣二人可以相辅相成,一番恩威并施,局面总会如愿转好。

  自程询回来之后,阖府上上下下的人都比以往更有神采。一家之主,真的是顶梁柱,他不在家,任谁偶尔都会心里没底。

  程询这边,慢慢地形成一个不成文的规矩:休沐的日子,除非皇帝有急事召见,否则一概不谈公务。

  休沐的日子,程询大多用来指点元逸的课业,或是陪伴高堂、妻子和几个孩子。

  因着他的缘故,家里家外很多事都更为顺风顺水。

  怡君经常觉得,时间流逝得很快。是心绪愉悦之故。

  。

  转过年来,是天启八年。

  身在两广的陆放、董志和进京述职。

  陆放离京时,陆夫人随行。夫妻两个长期分隔两地,陆夫人终究是放心不下。

  陆开林思来想去,坚持独自留在京城,跟着程询、唐栩习文练武。陆放推心置腹地跟儿子叙谈几次之后,点头应下,把孩子托付给堂弟、程询和唐栩照顾。

  董志和那边的家事却乱成了一锅粥:他去广西的时候,董夫人给他物色了一名通房,三年过去,通房为他生下次子,抬了妾室,这次回京,母子两个跟他一道回来的。

  董家老爷、夫人倒是言出必行,当面勒令董志和休妻。

  董大奶奶要的结果则是和离。

  董志和心烦意乱,请了一个月的假,料理这档子事。

  再一次,董家的事闹得满城风雨。

  怡君听说之后,把阿初唤到面前,“商陆这几年是何情形?”

  阿初立刻禀道:“上次科举,他又名落孙山,彻底断了求取功名的念头,闲来坐馆教书,开了个不大的铺子,娶了一个秀才的女儿,膝下已有一子。

  “虽然无缘功名,但他只是八股策论逊色一些,有真才实学。曾经一起读书的,近三二年,有几个都与他常来常往——这几个人,如今都是大爷的心腹,小的觉着,该是大爷离京前着意安排的。

  “姜先生见商陆踏踏实实的,有意提携,建书院的事,一直让他帮衬着。等书院建成,商陆会进去做教书先生。”

  原来,程询一直留意着商陆,不着痕迹地安排了人手。怡君点了点头,“找两个得力的人,留心他一些——不是监视,是防着他出岔子。而你,留心我姐姐那边。”

  阿初称是而去。

  几日后,董夫人对董大奶奶下了狠手:言之凿凿地指责儿媳妇出嫁之前曾与一名男子私相授受,成婚后也藕断丝连。不但在家中说,且吩咐下人把这消息传扬得街知巷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