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身边的大宫女听说年纪到了,要放出去了。”四皇子没有接着往下说,点到为止,意味深长。
“这确实是个好消息。”大皇子听后大喜,这旧的宫女放出去,新一批的宫女就会被选出来送到东宫。只要安排得当,这新人中就会有他们的人。
大皇子与来之前完全相反,大喜离去,又重新回到了贤妃的宫中。
面对去而复返的儿子,贤妃不解地问道:“可是出了什么事?”
“母妃可知道太子宫中要换人的消息?”大皇子问道。说来有些奇怪,贤妃不知道的消息,四皇子这个皇子居然会知道。这么想着,自然也就问了出来。
“这个没有,皇后一向防我防的紧,甘泉宫和东宫的事都捂得紧紧的,四皇子先知道,倒也是正常。”皇后手握宫务,给东宫换人还不是一句话的事。她虽然在宫中浸淫多年,但是不得不承认在这后宫中,她的势力比不得皇后。上次给皇后下红颜枯,已经折损了她许多暗桩,是真正的伤心动骨。
不过,这次皇后终究没有瞒过她。既是知道了这么个机会,她就要把握住,不然到时候会后悔的。
“此事可细细谋划。”若是利用好这次机会,东宫就会被她们撕开一道口子,以后想做什么,就会方便很多了。
“那此事就麻烦母妃了。”大皇子听后也十分开怀,若是此事真的能成,老三的命他就收下了。
靖北侯府,陆若华这些日子和段文惠等夫子忙着出考题的事情,已经忙的脚不沾地,最终在十天后,才确定所有的试题。
“这涉猎真广。”一旁的田颖拿着试题最后的手稿,感叹道。这份试题上,经史子集,诗词歌赋,还有一些涉及农事的问题。
“农事那些都是最浅显的问题。”想着这次招生的女学子多半都是京中贵族出身,对农事,水利等方面定然都不清楚,所以只是出了一些最简单的问题。
紧接着,陆若华便进宫请天正帝为书院赐名。答应过的事情,天正帝十分爽快,当下便赐名书院名为博喻。《学记》中有载:“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是个上好的名字,并亲自提了博喻书院四个大字给陆若华。
因着是天正帝提的名字,所以牌匾由礼部制作,礼部动作很快,不到十日便做好了。
将牌匾挂在书院的门前的那一日,陆若华便向京中宣告博喻书院开始招收学子了。 京中,一处院落前, 车马涌动, 将周围的街道围得水泄不通。
“这是什么地方?怎么会这么多人?”有好奇的人不禁好奇地问道。
“听您的口音, 怕不是京中的吧。”旁边立时有人解惑道:“怨不得您不知道, 今日是博喻书院招生的日子。”
“明德书院,怎么没听说过, 是新开的书院吗?”京中的书院加上国子监一共有四个书院, 他是商人, 经常往京中跑,大概的情况他还是清楚的。
“是新开的, 你看到上面那博喻书院四个字吗?”刚才搭话的人兴奋地说道:“那可是皇帝老爷亲自题的字。”
“而且这博喻书院, 可是承诺了, 只要能通过书院的测试,就能入学,不要求出身门第, 所以今天来的人才这么多。”
商人一听就激动了, 大燕的很多书院都要看门第的, 在外地还好,但是京中的书院对这方面要求特别高,特别是像国子监这样的地方,只有五品以上官员的子弟才能入学读书, 其他三个书院虽不像国子监要求那样高,但也不收商人子弟。
他如今生意做得好,马上就要把家迁到京中来了, 他次子在读书上颇有几分天赋,他就指望着次子改换门庭呢。所以他一心想要给次子在京中找个书院,这都把能找到的关系都用上了,可还是无用。
“那明年我一定要让我次子来考。”商人激动道。
那搭话的人听到商人这句话,立时大笑起来:“怨我没有说清楚,这博喻书院招的是姑娘,你让你次子来,人家不收的。”
“这些都是送家中姑娘来读书的?”商人惊道,不解地问道:“这姑娘家读这么多书有什么用?不还是要嫁人。”他觉得京中的那些大家族都是有钱烧得慌,他觉得自己这些年行商挣得也不少,可是自家次子在书院中的花费也高,这打点老师,参加个诗会,和同窗的学子一起聚个会,这样样都要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