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一提的是,赵婉婉也带着给孩子做好的衣衫上门了,不过人多,两人没怎么说话。
李青荷这边确实人多,不提余妍和三个嫂嫂一直守着她,还有其余来的各家夫人,都进来看了看孩子,笑着夸了几句,用水的和跟着种番薯的,大部分人都对她道了谢。
这些人平时和她不太熟悉,特意上门道谢的话要是不拿点谢礼不太好,但这谢礼多少算合适谁也不知道,若是不收,大家都尴尬。这时候人多,得她恩惠的人不少,大家一起道了谢也就是了。
到了午后,众人散去,张海瑶却留到了最后。
许氏最近都住在这里,是不走的,周母和周承康去了外面收拾,还有李福也在外面帮忙。这几日他天天都来,只是他不好进来,只在外面看看孩子。
屋子里就剩下了床上的李青荷,再有就是她们两人了。张海瑶看了看外面,压低声音问,“许伯母,你何时去县城?”
一个出嫁了的女人想要跟着娘家离开,还是那么远的县城,周母当然不满,许氏住在这里两天,得空的时候没少听周母抱怨,当然了,顺便抱怨的还有她当初的小定和聘礼,顺道还夸了李青荷的懂事,暗捧了许氏一番。
两个都是有心人,两天下来相处还不错,这会儿听到张海瑶这么一问,许氏立时就知道她的意思,笑着道,“等青荷满月,今年能去县城一起过年就好了。你问这个做什么?”
这就是明知故问,就是没听周母抱怨,许氏也偶尔听说过张海瑶想要跟娘家一起离开的事。
看了看床上靠着的李青荷,张海瑶咬了咬牙,压低声音道,“我也想去。”
作者有话要说: 明天下午见。 听到她亲口说出这话,屋中剩下的两人都毫不意外,许氏点点头,“他们都已经走了,你爹答应你去吗?”
要是答应,她也不会现在还留在这里了。
“我去了之后,他们总不会把我赶出来的。”张海瑶深呼吸一口气,“伯母,我想和你一起。”
和许氏一起,又是这么远去,张家再不满也只能让她先进门。进门之后,就像是她自己说的,难不成还真赶她出来不成?
但如果不是和许氏,还真可能不让她进门。
“其实我不知道何时去,我跟你大伯说是等青荷满月之后,我说是大概十月左右生孩子,应该还有一个多月。”许氏耐心解释,“到时候,县城那边会有马车过来接我们母子。”
张海瑶眼睛一亮,一把握住她的手,“伯母,你真要帮我这一次。”
“你孩子呢?”李青荷忍不住问,一岁多点的小姑娘,已经会走了,养得白白胖胖的,看得出来,其实并没有亏待她。
张海瑶沉默了下,“等我去县城安顿下来,就回来接他们父女两人。”
临走前,她再三嘱咐,“伯母,你真要帮我这一次,往后,我会报答你的。”
看着她出门去,还顺手把门关上了。许氏摇头,“县城那么远,跑去做什么?要不是为了彬儿,我是真不想去。”
彬儿读书,县城那边无论是夫子还是氛围都要好得多。没看胡言锡那么困难都在县城赖了一年嘛。
李青荷的身子一天天好了起来,几日之后她就能下床走动,许氏住了下来,每日给她做饭的是周承康,给一家人做饭的是周母,生下孩子十天后,许氏回了一趟镇上,接来了儿子,还有一个婆子。
之后,家中做饭打扫,就是那个婆子的活。
许氏话说得好听,不好一直让周母帮忙做饭。私底下悄悄跟李青荷道,“我住在这里始终是客人,你做饭给我吃就罢了。在你婆婆那边,我们关系又远了一层。饭菜不好做,天天大鱼大肉,她该要舍不得了,还是让我的婆子来。”
这也无奈得很,确实是实话。李青荷拿银子给许氏,她也不收。
周母原先打算的是在这边伺候月子,如今看到一个干活儿利落的婆子在帮忙,就自己回了周家,两三天过来一次。
日子慢慢过去,她身子越来越好,孩子也越长越好看,就在她满月的时候,林知县再次来了,这一回还送上了一份贺礼,不止如此,因为她种番薯的法子,本来的灾年算是附近几个县城中受影响最小的,所以,凡是李青荷夫妻两人名下的地,减免赋税三十年。还通报了各镇,表示若是再有人有些种地的特别的法子,只要可以对粮食增产。都可以上报,若是试过之后属实,会酌情减免赋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