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穿之顺治爱美食_作者:痒痒鼠(502)

2020-01-13 痒痒鼠

    “大智若愚”的瓜瓜二阿哥……三位叔叔开心就好。

    上午九点,姑侄三个来到棒棒组织的书画小会,小会里的年轻人对着萌宝和欢宝激动异常,恭敬万分。

    无他,有两位格格开始的骷髅画,引导一代年轻人的绘画小潮流。

    萌宝主要是陪着,喜欢看,很少动笔;欢宝刷刷几笔画出来一个灵动跳跃的小骷髅头,获得一干小年轻人的大声称赞。

    萌宝和欢宝瞧着年轻人都喜欢骷髅画儿,也高兴。画社里的年轻人提起笔,纷纷开动,棒棒也端坐画板前凝神沉思,汇聚灵感。

    其实说起鬼怪骷髅画,在很早以前的宋朝就有。古华夏人的文化观念里,鬼怪并不是禁忌。

    每个人都敬畏自然,都知道自己会死去,生生死死的轮回之路,生命的无常,早晚都要面对。

    南宋李嵩先生的《骷髅幻戏图》中,一个大骷髅形象的流动提线木偶艺人席地而坐,用悬丝操纵一个小骷髅。在骷髅身旁有一副担子,担上放着草席、雨伞等日常物品。

    大骷髅身后有一个给婴儿喂奶的妇人,画面右边的小儿被小骷髅吸引过去,手足着地,仰首伸臂地想要爬过去,孩子身后的妇人伸出手,担心孩子遇到任何可能的危险。

    大骷髅面向小儿,作躬身招呼状,画家将画一分为二,生死各半。

    生死既分,却又互相吸引。

    这是萌宝和欢宝对骷髅画热爱的启蒙画。

    面对这么一副动静结合,明暗分明,生死对立的画儿,有人看到左右对称,左死右生,生死俱在一起。有人看到鬼,有人看到疑惑与阴谋,有人看到生死无常心生害怕……

    萌宝和欢宝当时只是四五岁的小娃娃,只觉得画儿好看,大骷髅可怜又不需要眼泪,小儿和她们一样,好奇懵懂。

    她们喜欢,亲阿玛又随着孩子的性情教导,完全没觉得哪里不对,萌宝和欢宝就一路画下来。

    现在民间那本《聊斋志异》一出来就风行,书里的故事更是将民间的荒诞鬼文化描述的淋漓尽致,不少胆小的人可能听了后就会忌惮不已,胆大的人却都是发现了宝藏一样的兴奋。

    作者有话要说: 感谢在2019-11-20 17:27:36~2019-11-21 09:41:55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投出手榴弹的小天使:大风歌 1个;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番外十八

    死亡对每个人来说, 都是平等的。

    它和出生不一样。

    它又距离每一个人都非常近。

    年轻的人们陆续长大,身边的长辈们陆续的老去, 然后去世,阶级更替,代代轮回。

    生死的循环,不光是年龄大的人看透, 年龄不大的人也可以看透,只是看透不代表消极,而是活得更为清醒一些,更为勇敢一些。

    萌宝和欢宝就是这样两个孩子,只是她们看得太过清醒, 又活得太过勇敢, 让人心疼的同时心生敬佩。

    棒棒每次看到两位小姑姑的画儿, 都是这样的震惊的感觉。

    他把两位小姑姑当成小孙女疼爱着,可是两位小姑姑展示出来的一切, 震惊世人, 包括他和啾啾一帮子“老人家”。

    今天的书画主题是《马介甫》,《聊斋志异》中的一篇。

    《聊斋志异》虽大多是根据民间小故事,或者真人真事改编,比如《马介甫》。

    根据蒲松龄先生的王姓好友纵妻虐父,但是蒲松龄先生简单几句,就把整个事儿写的言有尽而意无穷。

    翻阅蒲松龄先生的故事后,难免都浮想联翩,思考世情。

    人间喜乐、成败荣辱, 终归于一具白骨。可世间的一切荣耀,人们的满腔热情,泻于笔纸永存。

    萌宝和欢宝亲自给这些小故事做白话文注释加配图,雅谑横生、讥讽入骨髓。

    人、妖、鬼,三者的各种面目跃然纸上,使得《聊斋志异》这本书迅速变得雅俗共赏,大清国的男女老少口耳相传,手不释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