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纺大声地说道:“我最喜欢远之哥哥了!”
“那我呢?”
“最最喜欢你!”
“我又不是第一次来燕京了,不用你回回来接。”时妈妈探出个头埋怨道,“赚钱不容易,花那么多钱买几个塑料小人干嘛?还不如多买几斤肉吃得痛快。”
时妈妈见过小商店里卖的塑料娃娃,一个五毛钱,她已经决定有点贵了。路远之摆出来的那么多塑料小人因为塑料小人大了几圈,所以时妈妈就按着一个一块钱算,那也够买好几斤肉了。
至于那些房子啊、衣服什么的,时妈妈就没把它们算进去,就当是娃娃买多了的赠品就好了。
时尉不敢让她知道这些东西能买还几头的猪,打哈哈地蒙混了过去,时妈妈也没有深究具体多少钱的意思,只是扯着他小声地念叨着让他多吃点好的,不该花的少买,辛苦赚钱不容易之类的。
时尉都好好答应了,母子俩在厨房里说些闲话,时妈妈就把时尉推出去不让他闻那些油烟味儿了。
时纺来燕京除了看病基本没什么事,因为时尉受伤的原因,他上个月是有寄信回去和时妈妈商量让人带他们过来的,至于他自己,就借口去外地做学校给的任务了。
时妈妈不懂这些,但是觉得既然是燕大给出的任务,那一定是很重要的事情,一边让时尉安心学习,一边就推迟了来复查的时间。
只是时尉没想到时妈妈来得这么突然这么让他连准备的时间都没有。
不过既然过来了,时尉就想让时妈妈多待上一阵。
“家里生意忙着呢,马上又要开学,可耽搁不起。”燕大开学的时间比他们老家中学还要早一截,时家租的店铺就在学校附近,开学了学生又是个消费的主力,要是那时候过来的话,时爸爸一个人肯定忙不过来。
“行了,我知道的。”时妈妈一句话就把时尉堵了回去,听得时尉目瞪口呆。
这么强硬,还是他那个老实怯懦的妈吗?
不过转念一想,又觉得正常。家里的店那么忙,什么样的客人都见识过了,什么样是事情也都处理过了,每天和那么多人打交道,能得强硬一点反而是好事。
就是……以后可能没那么好忽悠了。
不仅如此,时妈妈的普通话也比去年好了很多,虽然说出来还带着一股方言味,但已经非常不错了。
时尉他们那方言多,一个村都时候还不止一种方言,不管有没有语言天赋,反正在现实的压力下,必须要尽快能听懂,哪怕不会说,也要学着听。时妈妈读书不行,但她学方言学得快。算上他们村子的方言,她能说四种方言呢。
虽然不识字,但会说就行了。
时妈妈都这把年纪了,说实话学不学普通话没什么,他们那边说普通话的人少,将就着也能过去。但时尉上了大学,时爸爸就觉得自己是大学生的父亲了,要有点大学生父亲的样子,也就是没钱。后来店开起来了,兜里的钱包鼓起来了,时爸爸一咬牙就买了个好几百块钱的收音机放店里,天天放着。
本来只是想跟着学学普通话什么,没成想还能招来点生意。
虽然没老师教没课本看什么的,但听听广播的效果也不错,时爸爸时妈妈也没想能真怎么样,时不时地说几句和时纺对对话,还怪有意思的。
作者有话要说:双语教育流行的时候,说能增强国际竞争力,我是信的,但说能变聪明我是不信的,因为我外婆家和我奶奶家虽然是临村,但说的不是一种方言,上幼儿园开始又要学普通话,所以我是在三语环境中长大的,算上英语我会四种语言。而然并没有什么用,英语只能勉强及格,四级花了我毕生的心血。普通话平翘舌前后鼻音不分,只能在二乙挣扎。
第146章
除了带时纺来复查,另外这次过来,时妈妈也是有要紧事和时尉说的。麻辣烫店虽然不大,但有了时尉的点子,夏天的生意不仅没淡,反而更好了。
时尉他们村山上的野杨梅多,但没什么人去摘来吃,主要是个头太小,肉少还酸,哪怕是吃不起饭的穷人,也不乐意去摘,毕竟那么酸,摘半天吃不饱还更饿了。
时爸爸精打细算,店里的冰箱买的时候要了他半条命,怎么都舍不得,于是时尉就哄他,说夏天自己用水随便加点糖冰一冰,买给客人怎么都是赚的。
时尉当时就那么一说,但时爸爸精打细算啊,从秋天记到冬天再从冬天记到了春天,夏天还没开始呢,就惦记着要用冰箱赚钱了,早早地就给时尉写信让他教。
买冰箱的钱虽然早就赚回来了,但能多赚一点,怎么都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