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之出逃[穿书]_作者:空山澜月(35)

2020-02-08 空山澜月

    叶清舒忽然发觉,一直以来,她都在接受展明煦的帮助,在中福市的人脉好像太少了。

    人脉这东西,叶清舒本来想着等自己去学校念书后,可以慢慢跟同学之间发展,但现在叶清舒感觉光有学校里的人脉似乎太少。

    她到不是想让自己弄成朋友满天下的样子,只是在这里居住生活,就得融入这里,至少跟邻居打交道,懂得一些本地的人和风俗习惯,就是必不可少的事情。

    这个邻居指的并不止是隔壁展明煦家,而是这条街上的邻居,住在这条街上的其他人家,肯定多多少少能跟街上的人说得上话,哪怕只是跟赵大姐一样见面打个招呼呢,她至少也得跟街上的人有点儿面子情吧?

    这是社会风气使然,如果在十年后、二十年后或者三十年后,大可以直接搬到商品房里,肯定就不用去刻意经营这个,自己过自己的小日子就行,谁管谁认不认识左邻右舍?但现在只能入乡随俗。

    初六早上,叶清舒出门,看到有一户人家在门口放了一串儿鞭炮,门口外面围了一圈看热闹的人。

    一般在初六放鞭炮的都是一些个体商户,初六开张,叶清舒走过去看了一眼,看到这家主人端着一托盘的糖在外面发给看热闹的人,一脸的喜色。

    叶清舒手上也被塞了一颗糖,她随口问旁边的一位大姐:“这家今天有喜事儿?”

    “是喜事儿,听说他家拿到个体户营业执照了,国家批准做买卖呢,这可是咱们梧桐路第一家开张的个体户店铺。”大姐好像是这家个体户的亲戚,说起话来脸上都是与有荣焉的表情。

    叶清舒记得一张营业执照的颁发是在1985年,现在才1980年,怎么提前了五年?难道自己穿到的这个时代跟自己原本那个地方不一样?

    “营业执照?他家太幸运了吧,是卖什么的?”

    “卖酱油的,他家的酱油可香,当年买卖做得可大,酱油、白酒、醋都卖,后来嘛……”后面没说出来的话大家都知道。

    叶清舒也了然,她想起赵大姐跟自己说起梧桐路时说过的话,这梧桐路当年是中福市最繁华的地方之一,这里的房子大多临街,多数人家都是做买卖的,厅堂面积都不小,收拾收拾就能开门做生意。

    这家买酱油的人家是梧桐路第一家拿到营业执照的个体户,肯定不是最后一家,叶清舒问过赵大姐,赵大姐也说其实梧桐路早就有人暗地里在家做小买卖了。

    比如展明煦的朋友王军鹏,还有一个是赵大姐跟她说的一户卖羊奶和牛奶的人家。

    叶清舒感觉自己知晓的历史跟现实出现一些差异,她觉得自己急需一个获得信息的渠道。

    在这个年代,想要获取信息,最方便、最便宜的方式就是报纸。

    邮局离梧桐路不太近,走路费点时间,坐公交只有三站的距离。

    好在初六公交车已经运营,叶清舒坐公交车去了邮局,买下当天的报纸,又交钱定下几份不同的报纸。

    梧桐路这家个体户的营业执照是梧桐路第一家,肯定不是全国第一家,国家颁发的第一张私营企业营业执照肯定会上报。

    当然想要看到这个报道只能找旧报纸了。

    叶清舒下意识想,不知道展明煦家有没有?很快就晃晃脑子把这个念头晃出去,她不能什么都找展明煦帮忙,他妈妈看起来就不好相处的样子,似乎不希望她太过接近展明煦。

    回去的路上,叶清舒没坐公交车,她打算走回去,正好认认路,就当逛逛中福市了。

    这个时候的城市还没有后世那种摩天大厦,最高的楼只有十层,放眼望去大多数房子都是平房,期间还有不少瓦房。

    路上最多的交通工具是自行车,偶尔有一辆小汽车或者摩托车轰隆隆地开过来,都能引起路边孩子的围观追看。

    回去的路走到一半,叶清舒偶然间看到一个人骑着三轮车经过,视线瞬间就被那辆三轮车吸引了。

    到不是说那辆三轮车有多亮眼,主要吸引她的是三轮车上的东西,那是一堆纸壳报纸之类的破烂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