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君臣_作者:桥半里(118)

2018-04-01 桥半里

  启元帝看谢十一跟看自家孩子似的,对海鸣也是温和,但眼神扫到榜眼身上,就冷了下来,只一瞬,又恢复了浅笑模样。

  “状元郎小小年纪,三元及第”,启元帝夸道,“榜眼与探花也是少年英才,我大楚少年如此出众,令朕心怀大慰。”

  群臣附和夸赞,三人跪地谦辞谢恩。

  启元帝笑了笑,忽然沉了脸,道:“姜尚书,朕观你坐立不安,可是有事起奏?”

  刑部尚书姜齐面色苍白,出班跪地,请罪道:“陛下,臣教女无方,愧对陛下。”

  他此言一出,群臣全都摸不着头脑,直到榜眼姜洛夫不情不愿地跪下,大家这才恍然大悟,这“洛夫”即是“罗敷”,以美人化名,竟是险些来了一出《女驸马》?

  启元帝脸上看不出什么情绪,冷淡道:“榜眼似是不服气啊,欺君之罪,你可还有话辩解?”

  那姜洛夫振振有词道:“陛下,《大楚律》可有一条写明‘女子不得下场科举’?”

  “没有。”

  “那么,臣未曾舞弊,靠自身学识中的举,也是靠锦绣文章中的榜眼,就因为是女子,这成绩便不作数了么?”姜洛夫辩道。

  她如此大胆,还自称为“臣”,着实令满朝文武侧目。

  “此言有理”,启元帝竟是点了头,“男子苦读,为的是入朝为官,你混入科举,目的为何?”

  姜洛夫一拜及地,朗声道:“臣目中无人,不愿为庸|人|妻,臣愿终身不嫁,请求陛下一视同仁,让臣与同榜一般入朝为官!”

  姜尚书出了一头的汗,急道:“陛下!小女不知天高地厚,请陛下恕罪!”

  启元帝微闭了眼,想起前世,他原本体谅一名女子难得能有青云之志,让姜氏女入了翰林院,那时他与谢九渊还未相交,听说姜氏女倒追谢九渊闹得满城风雨,虽然不满这姜氏女出尔反尔,却也抱着幸灾乐祸的心思。

  岂料姜氏女求而不得,对谢九渊生了恨,那时谢九渊为了不被逼娶权贵之女,长期留宿瑶仙阁,风流名声在外,姜氏女某日竟带着家卫绑了瑶仙阁一众女子,将她们扒光了衣服绑出去游街示众,她们都是唱曲的清倌,哪里受过此等侮辱,当夜全数挂了白绫,惨案震惊京城。

  就因为她们是青楼女子,都是无根之萍,无人为她们讨个公道,城中百姓议论数日后,此事竟不了了之。顾缜惊诧姜氏女的心狠,免了姜氏女的职,姜尚书火速将她嫁了出去。

  后来,谢九渊为了瑶仙阁惨死的女子们专门买了坟地,甚至身穿白衣送她们棺木入殓,还遭了世人耻笑。

  二人相知后,顾缜问过谢九渊,谢九渊坦言自己与她们从未有过男女之情,不过是借宿瑶仙阁,故意闹出风流名声躲避婚约,没想到害了她们惨死,因此谢九渊一直心存愧疚,有时想起竟是夜不能眠。

  她不是启元朝唯一一个以女子之身高中的才女,只不过因为她,之后那名女状元未能入朝为官,嫁人后饱受苛待,死后才有数篇文章诗稿流传于世,其才华见识胜过姜氏女数倍,着实令人惋惜。

  “朕不忍夺了榜眼的青云志,欺君之罪,朕可以不计较”,启元帝叹道,“女子在家从父,姜尚书,还是由你这个做父亲的决定吧。”

  姜尚书松了口气,立刻道:“求陛下不计榜眼名姓,再添一名补全三甲,臣将小女带回家中,严加教导,定不会再让她如此胡乱行事!”

  那姜氏女还想辩驳,被父亲瞪视一眼,立刻憋屈地皱了眉眼,不再说话。

  “那姜尚书就带着千金先行退下吧”,启元帝道。

  姜尚书感激地一拜,立刻带女儿退出了奉天殿。

  启元帝沉思片刻,宣道:“本榜榜眼空悬,不计名姓,亦不再填补。日后,若有女子高中,能进一甲者,得家中高堂亲笔赞同,可入朝为官。”

  “此举于理不合,请陛下三思!”多名大臣反对道。

  于理不合是假,掉面子是真。

  启元帝却说:“于哪条理不合?世上几个女子能读书?能读书的又有几个能混进考场考试?这都考不过,还要说于理不合?”

  众大臣一想,也对啊,考场搜得严一点,女子进不了考场,这道圣谕不就是如同虚设?当下也就不再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