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君臣_作者:桥半里(54)

2018-04-01 桥半里

  顾缜无奈地接过参茶,一饮而尽,踢踏着软鞋要去沐浴更衣。

  谢九渊摸了摸鼻尖,低头暗笑。

  巍峨的京城在夜色中渐渐沉寂,宫里宫外,有的人睡得着,有的人睡不着,第二日的早朝,注定不太平静。

  作者有话要说:

  *本章掉落彩虹,嗯,有缘见吧~

  *感谢“鹿芦苇”,“香螺”灌溉的营养液;感谢lucyma扔的雷~=3=

  第24章 吏部左侍郎

  文武百官都听闻了江南的消息,预感今日早朝必然不平静,进奉天殿前三三俩俩凑一处,也不轻易说话,用眼神指来点去,不住往文谨礼和梅子期身上溜达。

  经此江南一案,朝堂上大半官员都咂摸过味儿来了,往后,谁要还觉得年轻的启元帝脾气好好说话,那就是个棒槌,还是实心的。

  先不说江南,这宫中的消息,以往在洪武门墙根晒太阳都能听一耳朵,如今可是有日子打听不出来了,往日里纨绔样子的宿卫,也都换了副面貌,恢复了几分成|祖时堂堂天子近卫的意思。

  启元帝竟是不声不响地就收服了宿卫。

  这手腕不一般呐。

  再说回江南案上,谢探花还真是没给启元帝丢人,封金吾卫跟闹着玩儿似的,谁都没拿他当回事,结果现下江南百姓遍传“谢青天”的美名,料想今个儿早朝,这谢九渊就要换换地方,站到百官中来了。

  “恭迎圣驾!”

  不知是不是为了配合“灵童陛下”的称谓,启元帝近来穿的常服颜色都挺素,此时身上穿了件浅金帝服,上绣日月祥云龙纹,头上戴了金丝编成的轻冠,面上还是不苟言笑的严肃模样,但他一进殿,似乎整个奉天殿都亮堂了三分,与其说天子之相,不如说是仙家模样,当然,这话没人敢说出口。

  文谨礼想先斩后奏,梅子期也想抢个先机,万万没想到,却是礼部尚书拔了头筹,他扑通一跪,嚎着就出了列,说是愧对江南书生,愧对天下愧对启元帝,要告老还乡。

  上道,太他娘的上道了。

  启元帝心情愉快,借机点了谢九渊和梅子期出来,说:“谢钦差、梅侍郎,尚书大人如此惶恐,还是你们先把事情说说清楚,让朕心里有个决断。”

  谢九渊从侍卫站的地方应声而出,下到朝堂上,和梅子期一起,把事情说了,整殿上下就没几个心中没数的,此时都仿佛是头次听说,各个听得认真。

  文谨礼手里捏了把汗。

  果然,他俩话音刚落,启元帝就贺了声“好”,雷厉风行地下了旨意,“既然礼部尚书自知办事不力,念在尚书大人是两朝老臣,没功劳也有苦劳,就特准你告老回乡。”

  天地良心,礼部尚书虽说是先帝朝混得风生水起的大臣,其实如今也才四十二,尤其是一句“没功劳也有苦劳”,简直是一巴掌扇在了他脸上,传出去他还怎么荣归故里?如意算盘落了空,礼部尚书谢恩时脸红脖子粗,活像个蒸熟的螃蟹。

  启元帝话音刚落,梅子期就又跪了下来,说江南案全仰仗谢大人辛劳,自己不敢居功,而且事前与尚书大人同样有失察之责,望陛下明察。

  “不愧是文相的弟子”,启元帝对着百官感叹,“办好了差事也不轻易居功,都是文相教导有方,严师出高徒,梅大人如此克己奉公,堪为官吏表率,既然礼部尚书告了老,那就由梅大人补缺。”

  “传旨,礼部左侍郎梅子期,查江南科举贿案有功,升为礼部尚书!”

  梅子期心中一动,立刻跪下领旨谢了恩:“臣!领旨!”

  被启元帝打乱了安排,文谨礼恨得牙痒,但转念一想,启元帝招揽了梅子期,手中还是没几个人,必然会派梅子期干些实事,可就算以后梅子期做出什么名堂,也得顶着师从他文谨礼的名声,何乐而不为?梅子期和启元帝总不会蠢到自毁长城。

  自以为稳占上风的文谨礼放下心来,暂将梅子期放到一边,耐心等待时机。

  “谢钦差”,启元帝终于看向了谢九渊。

  来了,百官心中都嘀咕道,这才是进了正题。

  “臣在。”

  启元帝又点了吏部尚书的名:“罗尚书,朕恍惚记得,吏部左侍郎一职,似乎空了有一两个月了。”

  吏部尚书顿时一身冷汗。

  文谨礼一怒刚平,这下是怒不可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