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澜之嘿嘿地笑,喝酒,也不插言。
徐椀也陪着吃了点酒,酒劲上来了,也是笑了起来,靠了她娘身上,非要和她娘一起睡。娘俩很久没有这么靠近过,徐回也是准了。
夜晚悄然来临,徐椀洗漱一番,借着酒劲赖了她娘的大床上面,徐回让她躺了最里侧,又抱了赵昶一起,这就吹了灯。
回家的感觉,真是由衷的开心,徐椀什么没有想,早早睡了。
这一夜,可没睡踏实,赵昶醒了好几次,喂他吃奶他也哭,哄他也哭,就是一直哭,徐椀也起来哄了他,可他哭个不停,怎么也哄也哄不好。
徐回无法,只得穿上鞋袜,抱着他下地来回转悠着。
幸亏有花桂一起,不然她一个人,怎么受得了,徐椀就在赵昶的哭声当中共度了一晚。天亮了之后,赵昶消停了,徐回才得以好好休息,每日这个时候,赵澜之早就起来了,院子当中都能听见他的练剑或劈柴的嬉笑怒骂声。
今日却是安静得很,回头问了徐椀,是怎么回来的,徐椀迷迷糊糊说是她爹托了口信进宫,说家中有事让她回来的,徐回一下就坐了起来。
家中无事,倒是赵澜之有事。
忙是推了女儿,让她也先穿衣服起来了,年关之时,赵澜之外出寻旧友喝酒可不是一次两次了,他常常早出晚归不见踪迹。
因是信他也并未在意,此时回想这两日他黏糊人的劲头又上来了,有种别样的感觉,让花桂看顾着写小赵昶,穿了鞋就要走。
徐椀迷迷糊糊被她叫起来了,一把拉住了她娘手腕:“娘,你干什么去?”
徐回直言道:“我觉着你爹有点反常,过去看看他。”
她爹陪了她娘七八年了,一直从未离开过她身边,能有什么反常,徐椀以为二人因着什么又有嫌隙了,赶紧相劝。
“我爹能有什么事?他顶多乱吃醋时能耍点脾气……”
徐回挣开她手,心绪不宁:“你还不知道吗?边关又有了战事,顾青城练兵在外,年关都未回京,你爹日日和那些旧部在一起,许是有心了,我得去看看,总觉着他有事瞒着我。”
边关又有了战事?
顾青城一直在外未回?
她爹怎地又对这些上了心了,难道他还想远赴边关?
徐椀一下清醒过来,慌忙穿了鞋子就下了床。
叮嘱花桂看着孩子,她跟着徐回后面这就往出来了,赵澜之昨晚上说是在书房歇下的,眼看着她娘进了书房了,心里提起了一口气。
巴不得耳朵里能立即听见她娘和她爹的说话声,可才到门前,她娘已经先冲出来了,书房内没有谁,倒是有赵澜之留下的一封书信。
徐回将那书信往女儿手里一塞,人就奔了后院去了。
打开一看,赵澜之显然是早有准备,和旧部联系好了之后,早早将名册递了上去,又与妻儿老小开不了这口,生怕有人阻拦,昨儿是最后一日留京,他思前想后还是决定瞒到最后,一早悄悄地走。
正所谓男儿本自重横行,如何能安在京心,马蹄声在耳边响起,徐椀蓦然抬眸,她娘已经牵马出来了。
大门一开,徐回翩然上马,匆匆回眸:“你看顾着些珍珠,娘去送送你爹,去去就回!”
说着,一扬鞭,马儿就疾驰了出去。
第121章 永兴三年
永兴三年, 桃花盛开之际, 京中出了一件令人津津乐道的事情。
当年先帝最宠爱的安平公主, 被新帝赐婚于卫衡卫将军,结果卫衡第二次抗旨不尊了。是了, 他这不是第一次抗旨了。
一年之前, 太皇太后有意将安平赐婚与他, 但是他赶赴边疆,并未接旨。
乃至于他一回京, 小皇帝连贬他三级。
之后再赐婚给他, 他仍旧抗旨不尊。安平公主快十六了, 传闻她刁蛮任性, 从来不讲道理,她可是先皇最宠爱的公主, 也是如今待嫁年龄中, 唯一的公主。新帝到了她面前,还得恭恭敬敬叫她一声姑姑。
过去这两年以来, 先皇迎入太庙,新帝登基之后,战事不断。
大明朝三面受敌,顾青城卫衡等人带军赶赴边关, 历经两年之久, 终于平底边关,两次往返京中,这一次带回了质子, □□定国。
说起来也是巧了,卫衡抗婚,最大的受益人不是别人,正是徐椀她爹。
赵澜之听闻战事,跟着旧部入了册,赶赴了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