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台,又叫乌台,苏轼被卷入过的“乌台诗案”的那个乌台,是个别称。
真正的官署名,在前朝叫御史台,在本朝叫都察院。
都察院里的御史言官,以骂皇帝出名,是文臣中的文臣,点子硬得很。衙署里倒也有宦官伺候,却必然不可能让宦官掌权。只是当年天和帝突发奇想,在都察院下面又设了个专门由宦官组成的机构,懒得起新名,就沿用了“宪台”这个别称。
江之为当年从内书堂毕业,和师父促膝长谈了一夜,气得师父狠狠摔了一屋子的东西,也没能阻止他想要去宪台的心。
宪台的宦官台长,也不过是个七品官。是天和帝当初不放心都察院,才临时瞎扯淡搞出来的东西。没几年,天和帝就被参得怀疑起了帝生,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宪台如昙花一现般,怎么突然有的,又怎么悄然没了。
张太监一早就看出了宪台没有未来,江之为其实也知道。
但……
“师父,不,爹,您就和我亲爹是一样样的。儿子小时候常听人说书,听了之后就只有一个愿望,我想当包拯!当不了包拯,也要当御史!”
“你是个宦官啊!”张太监苦口婆心,宦官怎么能当御史呢?
“宦官怎么就不能当御史了?这不就有宪台了吗?”
“宪台不是长久之计,我已经给你分析过了。”张太监已经这么车轱辘话地和江之为掰扯了一整夜,“你想查案,我可以安排你进东厂,那儿同样可以让你当青天大老爷。”
“可我想当御史啊。”江之为不想当特务,他只想当一个光明正大的斗士,“哪怕只能当一天,我也想去!”
最终,江之为这个“带孝子”,在把他“爹”张精忠气个半死之后,还是得偿所愿去了宪台。他以搞事为己任,今天告这个,明天骂那个,干啥啥不行,上奏第一名。很是过了一把御史瘾。要不是本朝已经不兴什么“文死谏,武死战”,他大概真能一头撞死在无为殿的盘龙柱上。
当初池宁能帮到许天赐,也是多亏有江之为在宪台的这一层关系。
江之为因为不断地上书,而树敌无数。在宪台这个衙署彻底关门之后,江之为不仅差使没了,差点连小命都没保住。还是张太监一边骂骂咧咧,一边给他安排到了南宫去避风头。
江之为凭着自己的本事,重新爬到了海子提督的位置。但每天却还是不务正业,非要和朝廷上下的不正之风做斗争,宪台虽然没了,但他的一颗御史之心却并没有消失。也不知道天和帝怎么想的,偏偏还十分欣赏江之为的这种“多管闲事”,并没有阻止江之为的上告。
一直到天和帝出事之前,江之为都已经快要鼓动着天和帝,重启宪台了。
可惜……
没了天和帝的纵容,张精忠的庇护,所有人都觉得江之为这回总算是要怕了吧?不,江之为依旧是那个江之为,一个斗士。也是因此,他才三天两头的,因为这样那样的理由,被人想办法给整入诏狱。
后来曲水山庄一事,给了江之为以启迪,他能做好!也就更加积极地搞起了事。
池宁和俞星垂一合计,觉得安排江之为去查案,总比任由他在京中得罪人强。于是,这俩师弟就想方设法促成了宪台的重启,安排大师兄江之为当上了宪台新一任的台长。台长的品级不如提督高,但江之为却比当提督时不知道快乐了多少倍。
一开始接到圣旨的时候,江之为其实也忐忑过,倒不是担心自己能不能胜任,而是担忧他被念平帝封官,会不会让池宁不痛快。如果师弟真的不高兴,那、那他也不是非要干。
池宁只是摸着江之为的额头,问了一句:“也没发烧啊,怎么就开始说胡话了呢?”
不单是江之为,池宁和俞星垂的官也是念平帝给的,大家不都一样在讨生活吗?能在搞念平帝的同时,实现江之为的梦想,这多好啊。
说回江之为带来的案子。
江之为这些年很喜欢和池宁合作,不为别的,只为池宁能给他拓展思路,询问当地的执,顺便有个神木加持的好运。
但这一回池宁也是爱莫能助了:“神木最近休息,没办法开坛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