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他也很好奇东家为何只是开了个药铺,兼职行医,而不是正经行医?就靠东家这医术,行医的话,只怕生意会更好,名气也会打出来。但他却发现,东家极少给人看诊,来药铺的人都是来抓药的,他甚至不敢确定有没有人来找东家看病。
这一点真是很奇怪。而且这个地方,地贫人少,做药草生意的不多,坐堂的大夫的也少。东家要是想出名,真的很容易。宁二更觉得,以东家这身本领,呆在此地,真是埋没了。
“这个东家确实不错。哎,你说我们要是天天给他们送菜送柴火,能挣多少啊?可惜了,我们也做不了这个生意,偶尔送送,挣点好处就行了。”丑姑遗憾的说。以他们两家的劳动力来说,这个生意,他们真心做不下来。
“我们不仅做不了,也不能做。你该知道,士农工商,商人可是算贱民的。一旦入了商籍,就不能科举了。你不是还想让明儿他们读书吗?”宁二提醒她。
丑姑愣了一会儿,才明白这可是万恶的封建社会,人还分为三六九等。商人地位一向较低。在菜市隔三岔五的,小打小闹的卖点菜卖点农副产品什么的,一年下来,也挣不了几个钱,不算正经商人。但真正的行商,就不同了。商户人家再有钱,也不会有太高的社会地位。
这会儿,她也记起来,看到的一些穿越小说里,都会有某大商行的嫡女去当官员家的小妾,甚至是当皇子王爷的小妾,为的就是拉拢当官的,为自己家的生意寻求后台。而偏偏这些男人为了金钱上的好处,还很给这些小妾面子,又或者拿了人家的银子,还打心眼里鄙视人家,甚至连生出来的儿女都低人一等。好多宅斗就从这里开始了。
“哎,这么严重啊。”丑姑不满的说。她只看到自己经常上街来卖点猎物,卖点菜什么的,还以为,这年头商人的地位也不象某些朝代那样低呢。对商人的管理也没那么严呢。
“恩,所以,你也别想着能赚到大钱了。我们这样隔三岔五的来卖点儿小东西,是可以的。等存到几两银子了,我们还是得多买几亩田,正经种些田。卖菜,卖草药,山鸡什么的,都只能是个贴补。你爹娘以前没告诉你这些事情吗?”宁二不解的问。
丑姑懂很多东西,但偏偏连这个最基本的会不知道。他真心觉得,她的爹娘也真是太不象话,怎么不教他们这些事情。
“我知道了。反正我们也不可能赚到大钱,我们这么努力,一年下来,除开吃喝,能挣个三四两银子已经是极限了。”丑姑说。
她也算过了,别看他们现在,这里赚两百钱,那里挣三百钱,看似不少。但他们还要吃喝穿用啊。把一年的开销刨去后,也存不了多少银子。
宁二也在心里算了算,说:“是啊,能挣三四两,还得靠样样收成都不错,而且一家人还得没病没灾,不花什么钱出去。”要是象他吃几剂药就得一两一两的银子花出去,别说存三四两了,只怕连饭都吃不上了呢。
“哎哟,这么一算,真没搞头了。忙活一年到头,一亩田也买不到。”丑姑有些丧气的说。
“明年就不同啦,我们不是有田吗?只要不是灾荒年绝收,总可以收两三个月的口粮吧。”宁二安慰她。多几个月的口粮,就可以省下一些钱了。
“你以为种田就容易啊。比我们打猎摘枸杞子什么的,只会更累人呢。还不一定收的多。”丑姑没好气的说。
就是在现代,她都没见过农村里哪户人家靠种田发达了,那种有几百上千亩的就不算了。普通农村人家,有个几亩田,也不过是能把一家的日常开销打过去,要是遇上孩子读书得交个几千上万,又或者生了比较重的病,得几万元,一个原本还温饱有余,一年能存点钱的家庭,立马变成赤贫。
所以,她见过很多农村人,特别是老人生了重病,一般都是等死。就是她们老家那个村子里,因为病自杀的老人,就不是一个二个了。有的人才不到六十,因为病了没钱治,拖个两三年,甚至半年就死了。甚至有更年轻的中年人患重病了,也一样只能等死。医疗这一块,真是个永远的痛。
“你要这样想啊。你家三亩田,要是收三百粮食。你们一家四口可以吃多久啊?你们村里,有多少户人家,三百斤粮食是吃一年半年的?”宁二为了开解她,直接拿数据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