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正龙颜大悦着,听太子这般说时,不由得笑着问道:“太子说说看,朕该如何赏。”
太子一句“就把她赏给十一弟做王妃”,差点在嗓子里直接说出来。
好在太子还是很理智的,他克制了一下,知道不能这样直接,他含蓄道:“父皇乃万民之主,父皇说该如何赏,就如何赏。”
皇帝听了太子的话又好气又好笑。
呦,前头刚说人家救了万民于冰寒,后头就夸他老子一句“万民之主”,意思倒是挺明白:人家救了你的子民,你总不能小气吧!
其实方菡娘那边施衣施粮的事,年前他就听底下探子报过了,但是当时倒是没想到这小姑娘竟然搞得这么大,竟然福佑了数万百姓!
皇帝越想越觉得心里舒坦。
方菡娘生得那般美,最初皇帝还有点担心他那小儿子是看上了人家的皮囊,才这般坚定不移的要娶那方菡娘。
自古红颜多祸水,这个小儿子长到这么大,有多不容易他是知道的,他是挺不愿意清冷的小儿子终于开次窍,就遇上那种仗着自己长得美,行事飞扬跋扈的那种。
皇帝觉得这样简直太糟心了。
好在,这个方菡娘是经得住他调查的。
早在姬谨行闯入御书房,同他说非方菡娘不娶的时候,他就暗暗派了一队人马出去,把方菡娘的祖宗十八代都调查了个底朝天。
虽说家里头的老老小小有些不太省事的,但总体来说,算得上是家世清白,家里头没有说是有那种图谋不轨的。最好的是,那些不省事的,方菡娘完全能凭一己之力镇得住。
从方菡娘跟那一家子斗智斗勇这些年,还护得一对弟妹好好长大的事上就能看出,这个小姑娘不是一个徒有其表的花瓶,是个有手段的。
有手段的才好啊,他这小儿子,既不能娶个飞扬跋扈整天惹是生非的女人回来,也不能娶个面团似的菩萨人回来。
还是这种又美又有手段心地还挺善良的姑娘,是个良配。
唯一的问题就是,出身实在低了些。
皇帝看了一眼还在下头各种夸的大臣们,有些糟心。
你们夸了这么半天,倒是点出人名啊!非得让朕说出来吗!
不过听说数万百姓免于冻死的皇帝今天心情很好,倒是没有因为这个生气。他看着下头的户部侍郎,笑道:“爱卿上奏了这么一桩大好事,倒是说说看,行此大功德的人,是哪一家的啊?”
这时候,朝堂上那些大臣的耳朵都纷纷竖了起来。
其实这些日子,他们各家,多多少少的,都有在路口设置粥棚,他们最初还觉得自个儿挺好的。不过跟人家这一下子庇佑了数万百姓的善举一比,就是小巫见大巫了。
当然,这庇佑数万百姓的善举听上去特别让人羡慕嫉妒,但是你也得有办那个事的魄力,还得有办那个事的银钱啊……
所以打皇帝开口之后,他们就努力静下来去听户部侍郎上奏,看看到底是哪家这么大手笔。
最重要的是,这个大手笔上达了天听,还正好在这么一个节骨眼上,这家人,这是要发达了啊!
户部侍郎一脸的与有荣焉:“……回禀皇上,经过微臣查探,这一伙为灾区百姓施了数万件棉衣,数十万斤粮食的人,乃是平国公府后宅的女眷们自发而行!”
这话一出,朝堂上震惊一片,纷纷向某处看去。
平国公府的男人们很低调很平静的站在人群里,接受众人眼光的洗礼。
“哎呀,竟然是平国公府的女眷们!实在是大善!诸位阮大人,请受在下一拜!”
“想到之前京城里竟然还有人往贵府女眷身上泼脏水,下官实在义愤填膺!”
朝堂上一时间议论纷纷的很。
自然,有褒奖的,就有质疑的。
“莫不是沽名钓誉吧……”有人就这般嘀咕。
有人开了口,后头就也有人在那附和:“数万件棉衣,数十万斤粮食,这可不是小数目。怕是年前好长一段时间就在备着了。然而平国公府却从未有半分消息流出,还施惠万民,这其中的居心怕是不良啊……”
那户部侍郎听了,反而有些着急上火,直接点了那人的名:“周大人你这怎么说话呢。不怕跟各位大人说,京城附近村落有人施衣施粮的消息下官早就知道了,但查探了好久,一直查不到到底是谁所为,做了这么一桩大功德,竟然一直隐姓埋名,丝毫不居功,不以此博取人们的好感,下官就对这伙人的操行品德十分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