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就好!别将来除了差错,你来怨我,我可担不起!”
“万老板!我想在你的企业里实习一个月,我父亲说你不同意!”
“我这小企业有啥学习的,前些日子你父亲问我,我的意思是让你得城市里打一份工,好好了解城市里的社会状况。毕竟你将来大学毕业以后有百分之九十的可能要留在城市里,那里才是你将来生活工作的地方。”
郑闯笑笑:“那是将来的事情,现在我还是觉得在家乡待着比较好。”
“既然你已经回了,再到城市里多费了一遍事,你愿意的话就在我厂子里呆一个月也行,那么你就到技术科去吧,去和我们技术科的人交流交流,这一个月我给你开,五百元的工资。”
“我不要钱!”
“说啥呢?出力挣钱,这是天经地义的,就这么说定了,我现在就带你去技术科。”
万帆带着郑闯来到了技术科,把郑闯介绍给宋斌。
“这就是咱们姜崴村第一个考上燕京大学的人,张庙村的郑闯!他现在放暑假了,非要到咱们厂子来学习学习,我就把她领到你们技术科来了。”
宋斌马上站起来伸出手:“欢迎欢迎!这可是正经的高材生!”
“郑闯!这位是厂子里技术科的科长宋斌,八十年代的大学生,你们好好聊聊,我还有事。”
把郑爽交给宋斌后,万帆就走出了技术科,正好看到安全带着万家观光团向后面的电动车新厂走,就三步两步的撵了上去。 万家观光团一下午都在参观万帆的企业,一直参观到五点才回到万家院子。
如果说四驱车和燃气灶带给他没一定的冲击,那么电动车厂带来的冲击就更加的巨大。
这种自己会跑的自行车在他们眼里已经算是高级的产物了。
这里的工人工资加上福利一年的收入在五千块钱左右,在九四年这个工资水准绝对不低了。
万向荣和林凤兰心里又是一阵酸楚。
参观期间,他们两口子的话最少,万向荣偶尔还说几句,而林凤兰自从到了这里仿佛就哑巴了一样,一天也没说几句话。
回到家的时候,苏敏在李红以及谢美铃的协助下已经做好了一顿丰盛的晚宴。
十几道菜摆了一大桌子。
大人们久别重逢的话唠得差不多了,现在该小辈们了解一下对方的情况了。
席间万帆就问起了他那些堂哥表哥们的事情。
大爷家在牡丹江住,有两个孩子,一儿一女一枝花。
万帆的堂哥已经娶妻生子,有一个五岁的儿子,在牡丹江一个化工厂工作,是一个班组长。
“他企业的效益也不是很好,一个月乱七八糟划拉一起三百五十多块钱,还没你工人赚得多呢,勉强过吧。”一说起儿子的工作,万向春语气略显低沉。
万帆的堂姐找了个做小买卖的,去年才结婚,生活也挺紧吧。上个月刚生了孩子,大妈就在女儿家里伺候月子,这是她这次没有跟着前来的原因。
大姑万桂枝家在北安,一个哈滨和黑河之间的小城市。
她也有两个孩子,女大男小。
女儿出嫁儿子结婚,虽然老两口没了什么心思,但是儿女的生活也不尽如人意。
万向荣家是两个女儿,大的十四小的十岁,都在念书。
看不到真人这些了解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除了活络一下酒桌上的气氛之外好像也没太大的作用。
“如果将来他们工作不好,就下来到我这里来吧,我给他们弄个买卖或者是安排个好工作。明年如果有时间我可能会去看看,这不见到本人,说不定某天见面打起来都不知道是一家人。”
这种事儿概率非常小但不一定不会发生。
万家这些亲戚都在黑省住,除了在电视里看过大海外,根本没见到真正的大海什么样。
带他们到海边去看大海是必备的流程。
第二天万帆用企业才买不久的一辆小巴把万家亲戚父母奶奶以及谢美铃肖雨姚叶都拉到了海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