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富差距在哪儿都存在,不管哪个地方都有穷人有富人,小县城有那穷得给孩子上不起户口也交不起学费的人家,也有买得起汽车每年都能出门旅游的人家。
那些家庭富裕的孩子们对“麦肯基”是个啥心知肚明,这就是个山寨货,不是麦x劳,也不是肯X基,可他们不在乎,这家店铺的名字虽然山寨,可店铺里面的汉堡炸鸡却不山寨,比起他们曾经在大城市里吃过的正版,这家店铺里卖的东西一点儿都不逊色,味道那是没得说,价格比起正版来也亲民了不少,既然如此,谁还在意店铺的名字?吃就完事儿了。
王青青的店铺走上了正轨,于此同时,刘佳佳也成了店铺里的常驻服务员,随着王青青的生意越来越好,刘佳佳的不满也越积越多。 刘佳佳最近心情很不好, 她的不满一日一日叠加, 每天嘴越噘越高, 脸越拉越长,都快要忍不住了。
王青青的“麦肯基”步入了正轨, 生意很是红火,后厨专门雇了两个人做些清洗和炸制的工作,前面没雇人,只有周末才招两个勤工俭学的女学生来干活儿, 做些打包,收拾餐台桌椅的活计。
小店儿的门脸儿不大,只放了五六张桌椅, 多半儿的顾客都是买了带走,前面平时有王青青一个人也够了,每到午餐晚餐的高峰期, 这不是还有刘佳佳呢吗?
王青青要求刘佳佳每天放学后都要去店里干活儿, 中午放了学去店里先干活儿, 干上四五十分钟活吃午饭, 吃完了还得接着干,每次都是掐着点儿的放她去学校,等她匆匆忙忙地赶到学校坐到座位上,往往就开始打预备铃了。
晚上也是, 放了学得赶紧去店里, 去的稍微晚了些, 都会被追问个不休, 到了店里就开始忙碌,作业摊在柜台后的一张小桌子上,顾客少的时候王青青就催促她抓紧时间写作业,顾客多了她就得放下作业去忙活,一直忙到晚上八点才半才能回去。
刘佳佳很生气,她每天干那么多活儿,田妈妈却一分钱也不给她。
后厨的两个工人按月发工资,周末来店里帮工的两个初中女生,是按小时付费,一小时三块钱,在店里干上七|八个小时,一星期的伙食费零花钱都有了,可是自己呢?跟这两个女生干一样的活计,却挣不到一分钱的工资。
同样是家里的孩子,小壮来到店里就只需要坐在柜台后收钱,自己却得跑前跑后的忙碌,同样跑前跑后忙碌的两个女生能拿到不菲的工资,自己却一分钱拿不到。外人还说是田青收养了自己,对自己恩重如山,她对自己哪有一点儿养育之恩?明明是自己靠干活儿养活了自己!
沽名钓誉!刘佳佳觉着她新学到的这个成语用在田青身上特别合适。
刘佳佳越想越生气,越想越亏的慌,每个周末看到那两个女学生干完活儿结算工资时那欢欢喜喜的笑脸,她就越发觉得难受,心里不舒服,行动上就带了几分出来,她给顾客上餐往往拉着一张脸,把餐盘重重怼在桌子上就完事儿,打包带走的装好了就往柜台前面一推,连一声招呼都没有。
她这服务态度,自然惹得顾客不满,年纪小的学生们基本都是回瞪她一眼就算完事儿,中年人调侃一句:“你这小服务员,年纪不大脾气不小。”
那些上了年纪带着孙子辈儿来吃饭的老人就没那么好说话了,忍不住就要教训教训她:“你是卖东西的,见天儿地跟来买东西的拉着一张脸算怎么回事儿?人小壮妈每天笑嘻嘻见人就打招呼,那才是生意人该有的样子,你虎着个脸脾气那么大,这不是往外撵客吗?”
刘佳佳自然是不想搭理这些人的,她硬邦|邦扔下一句:“要你管!”转身就回了后厨。
这么屁大点儿小县城,人口流动也不大,县城里的人多半儿都互相认识,刘佳佳的事儿自然也是人尽皆知的,被刘佳佳怼过的人就要找王青青说道说道了:“小壮妈,这个刘佳佳啊,脾气可不咋地,跟人说话句句都带刺儿。”
来人瞥了一眼把餐盘摔得咣咣响的刘佳佳,压低了嗓音对王青青道:“都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孩子长大了肯定不是个省油的灯!幸好你跟刘家把娃娃亲退了,不然以后真娶了这么一媳妇,可有你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