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也不是没人主动上门的,但不是长得不够好就是不够精明厉害,挑来挑去才挑中了姜春莲。
要说原主唯一值得夸赞的还真只有外表,苏父不算矮,苏泽适从小吃的就算不是山珍海味那也从没挨过饿,身高上不吃亏。他又从来不干活,养得那叫一个好,在农村一片黝黑的汉子中间绝对算是鹤立鸡群。
在苏泽适的记忆中还有小姑娘为他外表所骗,给他暗送秋波呢,只是都白瞎了。
到姜家的时候已近午时,家家户户房顶上都冒出了袅袅炊烟,剁菜的脆响和翻炒的声音谱成了一首独属于乡村生活的交响乐。
村口玩耍的小孩看到气派的马车就跟在后面走,这时候的农村,连牛都是当成祖宗供着,别说是用马拉的车了。
村长听了一路他们说话,现在已经没有那么紧张了,探出头去喊那些小孩子,“哎,别靠太近了,小心等下马踢到你们,这是县令大人的马车,注意别挡路啊,听话。”
原本还有些害怕的小孩子看到熟悉的人立马都围了过来,叽叽喳喳地说话,热闹无比。
周县令性子还算好,并没有呵斥这些孩子,还让车夫赶得慢些,怕马伤到人。
姜家的院外只是用篱笆围了一圈,看到外面的人并不难,姜雅和姜林彦在院子里玩耍。
姜家大人交代过,要是有他们不认识的人就要喊大人出来开门,所以俩小孩看到一堆生人就扯着嗓子喊,“奶奶,有人到咱家来了”。
姜母擦着手从厨房出来,开门看到身着官服的人就有些吓住了,躬身就想行礼。
周县令赶紧扶着人,他是来道喜的,可不是来吓人的,“老夫人不必多礼,本官姓周,是来跟您家道喜的,您儿子姜信云中举了,还是第二名,您就等着享福吧。”
尽管这话已经是第二遍听到了,村长还是很羡慕,姜老栓家可是发达了,儿子中了举人,那是整个镇的独一份。不争气的女婿也开窍了,只有越过越好的。
今天是姜家大喜的日子,他就不在这里占地方了,跟姜母打了声招呼就走了。
要是平常姜母说不准还要拉着他吃顿饭,虽说不是姜家村的村长,大小那也是客人。
今日就不同了,她还真是没招待过县令,就怕哪里不好开罪了人家,告了一声怠慢就让他走了。
苏泽适跟岳母到好,姜母点点头就算过了,热情地招待周县令和他带来的人进门。今日有贵客,自家人就随意些。
跟来的孩子们看他们进了姜家门就一哄而散,这会儿快吃午饭了,家中大人交代了,不让在别人家吃,等下倒是可以喊姜林彦出来问问,可真是气派啊。
这会儿功夫在后院菜园子里捉虫的姜父和姜信云也出来了,姜母让他们招待人,自己进了厨房和儿媳多做几个菜,原本只有自家几人吃饭,做的简单了些。
作者有话要说: 苏泽适:悄咪咪抱大腿
姜信云:妹夫实在太蠢,我还是罩着些吧 周县令并没有在姜家久留,这么大的喜事,姜家人显然有很多话要说,他留在这里并不合适。
苏泽适跟岳父岳母定下他们摆酒的时候再来,搭上周县令的便车回了苏家。
虽说走回去也就一个时辰不到,可有便车不搭是图什么呢?他又不怕周县令,还能继续跟他谈谈养鱼的事情,何乐而不为?
回到家里说了姜信云中了举人的好消息,众人果然都很高兴。
姜信云读书的钱苏家起码出了一半,他也不是忘恩负义的人,不说以后靠他多少,就只是没人时时刻刻想“买”他家的地就好了。
苏父苏母当场就要带着小辈们去姜家道喜,还是苏泽适拦了,“这是多大的喜事啊,今天岳父岳母家肯定热闹,你们去了他们还要招待,怕是麻烦。”
“是我们思虑不周了,还是适哥儿想得周到,过几日咱们再去吧,”苏母也反应过来,又招呼儿媳妇,“春莲,你可以带上毅儿回娘家住几天,你也许久没在娘家住过了。”
姜春莲没有拒绝,听闻兄长的大喜事,她实在是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