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想到鄂聪这家伙的“人设”,乾隆就气得心口疼。
“这纸张,朕就不拿去长春宫了。让暗七催一催他的主子,离家那么多天了,连份家书都来不及写,像什么样子?”
永琮在宫里的时候,常常念叨什么“空巢儿童”,“空巢少年”的,埋怨乾隆前些年东巡的时候不带他,皇帝左耳进,右耳出,不痛不痒,听听就过了。
此时,乾隆觉得这个形容分外贴切。他和皇后不就像两个空巢老人,眼巴巴地等着远行儿子的一封家书么?
思及此,乾隆的脸色更臭,叮嘱太子了许久,说,见到永琮的第一件事,就是打断他的腿……
太子郑重地应了。
长春宫。
太子的嫡长子绵昭八岁了,前年进了上书房,读书显露出了非同一般的天赋。他有着朝冷面发展的趋势,严肃着包子脸,回答问题的时候神似乾隆,唬得师傅们一跳一跳的,连声音都下意识地放轻了起来。
绵昭六岁那年,听闻能与七叔一块上学,心下高兴极了,罕见地露出了笑容。谁知道幸福的日子没多久,七叔就撒欢地下江南查案去了……
绵昭心里委屈,板着一张冷脸,撒娇着问皇后:“皇玛嬷,七叔还没有寄信回来吗?”
都半个月了,难不成七叔是忘了他?
皇后听到绵昭的话,心里就软了,把他抱到膝盖上,喂点心给他吃,柔声道:“别提你七叔,那个小没良心的,怕是玩得疯了,哪还记得写信的事儿?”
绵昭小嘴一撅,满脸委屈尽显,太子妃就笑:“皇额娘,这话可不对了。永琮是查案去的,又不是游玩去的,忘记了寄信,也是情有可原。”
六岁的柚果小格格奶声奶气地附和:“七叔查案,七叔最厉害了。”
刚满三周岁的绵润眨巴着大眼睛,跟随姐姐喊:“七叔厉害,七叔厉害!”
皇后柔和了眉眼,挨个地亲了他们一口,又嗔了敏嵘一眼,“你呀,就会帮他说话。这回管束永琮那个泼猴,辛苦你阿玛了……皇上与我说,琢磨着给他一些赏赐,你看看,有什么要寄的东西,一并送到江宁去。”
敏嵘笑得眉眼弯弯,“谢皇额娘体恤。”
……
当夜,乾隆搂着皇后的肩,长叹一声,幽幽道:“你说,我们像不像永琮说的那什么……嗯,‘空巢老人’?”
皇后沉默半晌,同样幽幽道:“皇上是嫌我老了?”
乾隆一个咯噔,连忙解释,“静姝,朕哪有这个意思……”
这句话的重点,不是老人啊!
看着乾隆急于解释的模样,皇后噗嗤一声笑了出来,“臣妾自然知晓。”
玩笑过后,忧虑之色浮上脸颊,皇后轻声道:“他才离宫半月,我就担心得不得了。你说,一个半大的孩子,查什么案呢?那些风风雨雨,岂是他经受得来的?”
这句话,皇后已经念叨了许多遍了。
乾隆虽头痛于永琮的“人设”,怕他惹出大事,但对于他的能力,是半分都没有怀疑的。
上书房读了这么多年,不论是文师傅还是武师傅,夸奖的好话一箩筐,要不是乾隆信任他们的品行,都以为永琮是给师傅们灌了什么迷魂汤。
心头隐隐骄傲,这小子精着呢,指不定真的能查到账簿的下落。
这般想着,乾隆安慰皇后道:“永琮大了,总要历练历练。你是知道他的聪明劲的,明面上还有鄂容安看着,暗地里有粘杆处保护,何须忧虑?”
说罢,乾隆暗道,真正该忧虑的,是他日后娶媳妇啊。
不过这话,他可不敢和皇后提起。
过了几日,永琮就和高明混熟了。
高明特意放低了身段,加上一口一个“表弟”,好话不要钱地说,永琮的倨傲和矜持慢慢消失,很快就与他亲热起来,时常出府,与高明玩在一处。
来保他们也想一道游玩,被高明挡了,怨气十足,却没有什么好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