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茜右手拿着筷子,正在吃菜,左手放在桌子下面打字,拇指不停地按来按去,都不用看屏幕,信息就直接发了过来。
叶蓁对于温茜这种明明坐在旁边也要手机联系的习惯也是无奈了,没法子像温茜一样灵活的打字,叶蓁正大光明的把手机拿出来,打上一行字,然后点击发送。
叶蓁:权贵子弟,经常来店里买吃的。应该比莫愁姐的家里更加厉害。
温茜的手机直接开的静音,连震动的声音也没有。
用眼角余光瞄到叶蓁发出信息,温茜就趁着空挡拿出手机瞄了一眼,然后给了叶蓁一个“懂了”的眼神,叶蓁也不知道她到底懂了什么。
李英兰在大学被家里解禁之后,虽然还是每天保持着早上跑步,宿舍也收拾的一丝不苟,但是脸上过于强烈的英气已经慢慢减弱,开始像一个普通的女孩子了。
一边吃饭的时候,一边还关注着叶蓁和温茜,帮她们倒个饮料什么的,颇有一种贤妻良母的气质。和原本眉宇之间的英气相结合,刚柔并济,可以说是一种很特别的气质。
据温茜之前说起,李英兰现在在系里因为独特的气质还特别受欢迎呢!
安安坐在专属的儿童座椅上,两边分别是小叔顾君瑜和冷面小哥兰渊。
还别说,两个长得好看的男人,一个温润如玉,一个沉默如冰,中间夹着一个嘟着嘴巴的小正太,这幅画面,是怎么看怎么有趣。
安安小正太不知道怎么了,对着兰渊这个冷脸的叔叔就是有点怕怕的,最后居然和兰渊分配坐到一起,感觉旁边就一股寒气传过来。
安安嘟嘴,眼光灼灼的看向对面:好想和叶姐姐坐在一起!~~
介绍桌上菜品的时候,叶蓁不免的有介绍的了西施舌,引起了王大少等人的兴趣。
王大少看了看一个盘子里,白瓷的盘子,白白的一团,细腻油润的点心,上面浇着金黄色的桂花糖浆。是林冉特制的点心西施舌,一看就有种甜甜的感觉。
又看了另一个盘子,是叶蓁做的西施舌,这道菜也可以叫做“鸡汤汆海蚌”。
清代徐珂《清稗类钞》中曾写道:“西施舌为闽产,以之为羹,甚鲜腴。”
郁达夫也曾经在《饮食男女在福州》一文中写道:“福州的海蚌产于二三月,其肥美要算来自长乐蚌肉,色香味俱佳的神品就是海蚌的舌头部分。”
西施舌,通称”海蚌“,贝壳大,略呈三角形,壳表具黄褐色外皮,顶部为淡紫色,壳内面呈淡紫色。”
叶蓁选取的“西施舌”,是特产于长乐市梅花镇穿山行以南至文武砂一带的西施舌。这里的西施舌品质最优,味道最好。
这里出产的海蚌,每个重二三两,最重不超过五两,肉质鲜嫩,舌尖甘脆,味美无腥,为其他地方所不能及,被誉称”闽江蚌“。
鸡汤汆海蚌这道菜,属于汤菜,其味道,在"鲜"这一味上,可以说是独称一绝。”
君不见,当年唐玄宗东游崂山时,厨师给他做了这道汤菜,唐玄宗吃后连声叫绝。可见此菜菜美味非同心响。这道汤菜,汤汁腻滑,品质爽滑,味道鲜美,有“天下第一鲜”之称。
叶蓁做这道菜的时候,在汤上面,下足了功夫。
叶蓁炖的汤,名字叫做"三茸汤”。
首先,叶蓁用散养的老母鸡、猪背脊、牛肉,放到一个锅里清炖。
然后用蛋清沉淀去杂质,过滤出“清汤”。
其次,将特意留下的鸡脯肉剁成茸,加鸡血捏成一个个小丸,俗称鸡茸丸。
把做好的鸡茸丸先放到笼屉上蒸熟后,一起放到汤水里,经过炖、煮、蒸三道工序,最后做成清澈如水的“汤”。把汤先分成几份备用。
最后一步,叶蓁把海蚌肉先用清汤断生,再用“三茸汤”初汆后把汤即倒掉,达到蚌肉入味。
等到把一盘蚌肉端上桌之后,用煮沸的一份“三茸汤”当席汆蚌肉,让食客能够品尝最原始的鲜味。
“清淡鲜脆”和“醇和隽永”。
王大少作为一个大男人,当然是不会先吃甜腻腻的点心的。
王大少撇了撇嘴,夹起一块蚌肉,嘴巴里说道:“我倒要看看,这所谓的天下第一鲜到底怎么样!”
说完,就把蚌肉放进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