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书后我种田养娃当上了皇帝_作者:红豆米稀(293)

崇正书院就在翠屏山的山顶。书院的学生们平日里都是在书院学习,只有休沐日才能回家,只是如今涪城遭此动荡,也不知道崇正书院还有多少学子能够安心就读了。

很快,马车就到了山腰,这里立了座牌楼,上面龙飞凤舞地书写着“崇正书院”四个大字。

“大人,马车就只能到这儿了。”万旭探出去看了看,“在往上就只能走楼梯了。”

“那就下车走上去吧。”邵清仪便说道。

于是四人下了马车,往山顶走去。

也不知道这武院长当初修书院的时候是不是想着用这多达几千级的台阶来考验学子的毅力和决心。

总之这一段路,几人走得颇为艰辛。

好不容易走到了山顶,万旭上前敲了敲禁闭的大门。

过了许久,几人才听到一个童子的声音:“谁呀?”

“我们是来拜访武院长的。”万旭高声回道。

“你们是从哪里来的?”那童子警惕地问道。

“我们从涪城而来。”万旭继续答。

“涪城?我们院长说了,涪城来的人,他不接待!你们还是回去吧!”那童子闻言,立马回道。

万旭见状,不禁看向了邵清仪:“大人,你看这……”

邵清仪从怀中取出一本本子,然后走到大门前,高声说道:“我们有东西要交给武院长。待武院长看过我们带来的东西,再商谈也不迟。”

那童子闻言安静了下来,过了一会儿,他才继续问道:“是什么东西呀?”

“一本书。”邵清仪继续回。

“只有书?”童子继续问。

“对,只有书。”邵清仪答。

“那好吧,你们等等。”那童子终于同意了。

几人听到里面传来了一些动静,不久,禁闭的大门终于被打开了,一个总角书童探头探脑地走了出来:“把书给我吧,我去交给院长。”

邵清仪便把手上的书给了书童。

书童接过书,说了句:“你们等会儿哦。”

然后就又把门给关上了。

“看来这崇正书院虽然离涪城较远,但也还是受到了不小的影响啊。”邵清仪忍不住说道。

万旭也点头道:“的确,以往崇正书院都是大门敞开,仅有童子守门而已。”

几人在门外等了十分钟左右,然后就听里面又传来了动静。

大门再一次打开,之前的童子躬身对几人道:“几位,院长有请。”

这位童子有非常好的随手关门的习惯,等几人一进来,他就再次把大门给锁上了。

几人跟着童子往里走。

书院的整体面积还挺大,只是想象中朗朗的读书声似乎有些轻。

邵清仪往那声音传来的屋子里看了看,发现正在读书的学生数量比想象中少了很多。

他忍不住出声问道:“书院里的学子,只有这些吗?”

那书童点了点头:“还留在山上的,就只有这些了。”

“所以,其他人都下山了?”邵清仪闻言问道。

“是啊……好些人家里都出事了,根本无法安心在山上念书了。”那童子回道。

邵清仪点了点头,看来书院受到的影响,比他们想象中的还要严重。

几人跟着童子绕过学子们上课的房屋,到了一个独立的小竹屋前。

那童子走上阶梯,然后躬身对里面说道:“院长,人已经带到了。”

“让他们进来吧。”里面传来一个中气十足的声音。

“是!”童子应声,然后又对邵清仪等人说道,“几位请进。”

邵清仪点头回礼,然后带头走进了屋内。

万旭则是牵着两个孩子的手,走到了邵清仪的后头。

一进屋,几人便看到,一个长着虬髯、身材魁梧的老人正盘腿坐在竹屋的榻上,认真翻看着手中的书。

那书,正是邵清仪方才给童子的。

“见过武院长。”邵清仪对其行了个礼。

武洪霄抬头看向邵清仪,然后问道:“这本《论语》,你是从何而来?”

邵清仪微笑道:“此书,乃家传典籍。”

“这位名叫孔丘的着书人,是你的祖先?”武洪霄继续问。

“正是先祖。”邵清仪脸不红心不跳地回道。虽然和孔圣人没有什么血缘关系,但都是炎黄子孙嘛,说是老祖宗也不为过。

“令祖深谋远虑、高屋建瓴,实乃不世之材。只是为何,武某人从未听闻过有这么一位先贤?”武院长对这本《论语》的作者很是钦佩,所以就更想了解他的生平往事。

邵清仪淡然一笑,回道:“我们家族祖上隐居山野,不问世事。故先祖虽有这番才学却无法流传于世,只能着书传于后人。”

顿了顿,他又一脸遗憾地说道:“这本书是我根据原着默写的副本,原着已连同先祖的其他着作一起,在一场大火中被彻底烧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