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农为本_作者:经年未醒(166)

2020-09-07 经年未醒

    不仅仅是提问天下学子,卢虎还打算让户部官联合御史台下到各州县去了解赋税情形。

    王宗祥让人找出林福的时务策拿给卢虎,顺便问:“卢公看好此子?”

    “莫非王公不看好?”卢虎笑说了一句,接过书令史送来的答卷,振了振,入眼就是一笔方润整齐刚劲峻拔的楷书,见字如人,就这一笔字便让卢虎的好感度又提升了几分。

    王宗祥见卢虎认真细致的看起林福的时务策来,就不再说话。

    他看好不看好有什么关系,只要圣人看好便可。

    且不见因此子,一直隐世的袁大儒入朝了,今次制科应制的学子们也是卯足了劲儿,不愿被一女子比下去。

    王宗祥老神在在吃着茶,一盏茶吃完,眼角余光扫到陶九思皱紧的眉头,慢悠悠问:“陶尚书,卷阅得如何?东平侯之女的帖经过是没过?”

    卢虎抬头,看向陶九思。

    陶九思心中不爽快,瓮声瓮气道:“过了。”

    王宗祥再问:“可是全对?”

    陶九思:“……是。”王尚履什么时候这么讨人厌了?!

    王宗祥笑了一声。

    卢虎将手中时务策卷子递给王宗祥,道:“私以为,林福时务策可评中上。”

    王宗祥接过来慢慢看起来。

    陶九思眉头皱得都快打结了,拿过王宗祥看完的卷子看起来,片刻后,嗤笑一声:“如此浅白又异想天开的想法,也能算中上,卢公未免太偏袒她了吧。”

    卢虎笑道:“确实有些异想天开,但陶尚书别忘了,此子才豆蔻之年。”

    陶九思语塞。

    王宗祥道:“初生牛犊不怕虎。”

    卢虎:“私以为,朝中正需要这样有胆气的后生。看看她用兵的那篇制策,言及稻麦每年两收或会坏了如今朝中的兵制,对魏王在边塞就地募兵之行为倒是推崇得很。”

    陶九思:“哼!小小女郎懂得什么,还妄图对朝廷制度指手画脚。”

    “咱们出的这三道时务策,不就是要让应制学子们对朝政‘指手画脚’么?”卢虎不悦蹙眉。

    王宗祥摇摇头:“陶尚书且不可被私怨蒙了心眼,且不说这小小女郎之言可用不可用,就单说这份胆气就不一般。”

    一对二,陶九思完败,气不爽又说不过,就拿起林福写的农策来看,试图找出些岔子来。

    若说林福的时务策还稚嫩得很,她的农策就是两篇成熟的制策了。陶九思出身士族,选官后就一直在礼部,对农事是一知半解,愣是没找出两篇制策的岔子。

    就……更不爽了。

    两千多份应制策用了七天时间阅完,三场全得中上者方算取中,待阅完卷后一统计,竟只取中九人,比去年取中的人数还惨。

    九人中赫然有林福之名,她的帖经和农策皆为上上、时务策为中上。

    另有两名学子是帖经、时务策为上上,农策为中上。

    几位主考就为谁是状元而吵了起来。

    陶九思看中的是太原府的那名学子。

    王宗祥认为太原府学子的时务策戾气太重、农策又有林福的珠玉在前看不出特色来,倾向于林福或者许州学子为状元。

    状元难定,争论得激烈了,朝廷大佬们大多都激情加入进来。

    林尊肯定是举贤不避亲的,陶九思与他有私怨,自然是林赞成什么,陶就要反对什么。

    工部尚书鲁印笑呵呵,无所谓谁是状元,只有一点儿要求,司农寺比工部更合适状元,然后被屯田司郎中袁志美轻飘飘看了一眼,差点儿没被自己口水呛到。

    户部尚书卢虎看完所有学子的制策后,对许州学子兴趣最大,尤其是许州学子论赋税的那篇制策,他觉得比其他所有学子都言之有物。

    刑部尚书觉得太原府学子很适合他们刑部,大理寺卿表示不服。

    中书令黄起与门下侍中戴修远亦是政见不合,黄中书想都不用想,肯定是“举贤不避亲”,戴侍中就支持许州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