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农为本_作者:经年未醒(304)

2020-09-07 经年未醒

    国子监学有六,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

    其中国子学的生徒为三品以上官家中子弟,太学生徒为五品以上官家中子弟,四门学生徒为七品以上官家中子弟,教授的是儒家经典。

    律学、书学、算学的生徒则是八品一下官家中子弟和庶人。

    这些生徒无论学的是什么, 都是想借由国子监荐送到礼部参加科举而入仕的。

    周朝科举常科有进士、明经、俊士、明法、明字、明算六科, 对应国子监六学。

    这加一门农学, 却没有对应的科举途径,生徒们愿不愿意学是一回事, 朝廷的财政支出也会让户部尚书第一个站出来表示反对。

    “自打卢虎坐上户部尚书位, 问户部要钱是越来越困难了。”林尊毫不客气吐槽同僚,“前儿个为父上表圣人,要求修缮边备武库,被卢虎那老匹夫一句没钱给蹶了回来。”好气。

    林福心有戚戚焉:“我也是, 将作监少匠做出新农具,我问户部要钱广大宇内屯田,也被一句没钱给蹶了回来。”

    林昕也小声说:“还有, 你说的那个用矿石做透明琉璃,我已经琢磨出头绪来了,还有显微镜,也快了。我们少府监问户部要钱购置各种原料,可户部也是一句没钱,我们府监嘴巴都磨薄一层了,还在和户部磨呢。”

    三人同时看向唯一没说话的人。

    “……”户部度支司郎中林昉已退出群聊。

    三人继续看。

    林郎中继续假装不在。

    “林郎中,难道你没有什么话要说?”

    “我觉得,”林郎中说话了,“户部的银钱不是最要紧的,而是官宦子弟恐怕没什么人愿意学种田,国子监这课怕是开不起来。”

    转折之生硬之尴尬,简直就是尬转之典范。

    三人:“……”

    还是让他继续退出群聊吧。

    林福和父兄讨论一番,没得到什么比较乐观的建议,她考虑再三,决定先编写一本农学方面的基础教材,编好后再拿着去拜访一下国子监祭酒,讨一讨意见。

    时间就在林福白日办公种田,晚上回家编教材中度过,立秋过后,春小麦要着手收割,还有南方的稻米也要准备收割了,然江南忽然传来八百里加急,大霖雨,河水泛滥冲垮堤坝,毁屋无数,庄稼颗粒无收。

    朝中立刻派人前往治水,以及放粮赈灾。

    太子、魏王、吴王、楚王都在争取赈灾差事,魏王争取尚好说,他遥领扬州大都督职,淮南、江南二道军备皆在他的辖制之下,江南大雨,百姓流离失所,他前去赈灾没人能说错。

    吴王、楚王是赤.裸裸要给自己争取政治资本,才在赈灾一事上发力,吴王更是带头捐了米粮银钱。

    太子想去赈灾就不得不说很值得玩味儿了。

    他一个储君,去争取这样的事情,且不说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去江南赈灾又能给他多少好处呢?

    他是储君,其实并不需要以身犯险为自己争取政治资本。又因为他是储君,这样争取政治资本更不适合他,否则他将上头的君父置于何地?

    皇子们努力办事,那是想让皇帝重视。太子努力办事,难道是想……

    然而,在朝中还在为赈灾人选扯皮的时候,又一封八百里加急送到皇帝御案上——淮南道滁州全焦县县令拒放粮于民,导致民乱。

    皇帝暴怒,当廷便要锁拿全焦县县令及县丞一干人等斩立决,被李骥等人劝住。

    “陛下,而尽当务之急,先镇民乱,再平民愤,开仓赈灾,再让监察御史查清事情因果再行判决。”李骥道。

    皇帝按捺下怒气,点了魏王秦崧前往滁州平民乱,吏部尚书去赈灾,左右卫配合刑部、御史台一同去将全焦县官吏锁拿。

    时间紧迫,诏令下达后,平叛的、稽查的当日点齐人马就出京,赈灾的吏部尚书则还要等京师之地的粮草筹集,需得一两日再出京。

    两日后,吏部尚书也出发,押运一批粮草前往江南。同时,太原仓、永丰仓等官仓也运出大批粮草往江南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