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真让他们和裴旭道歉, 他们也拉不下这个脸。
于是侍郎夫人送了裴旭几盆花表示自己的歉意,詹氏让厨房多给裴旭准备些裴旭喜欢吃的东西, 裴吟怡、裴吟兰给裴旭送了一些自己做的小玩意。
裴旭在女性这里得到的是温柔的安抚,家中的男性长辈, 嫌弃他矫情,没点儿男儿气概尽做一些哥儿情态,别说给些实质性的安慰了,连句好话都没有。
裴旭一恼,就跑到了赵疏桐那里住下了。
裴旭住的还挺自在,尤其是赵疏桐的睡莲、兰花、菊花都养的非常出众,裴旭非要和赵疏桐学一手,连家都不愿意回了。
赵疏桐就趁机把裴旭拉了壮丁,让裴旭明天帮他招待客人。
“我大哥说,我爹老胳膊老腿的,明天必定背不动我小叔叔,所以主动请缨替父背小叔叔出嫁。”裴旭将从自己在府中的下人那里得到的消息告诉赵疏桐。
赵疏桐点头,到不觉得意外。裴桓也有四十多了,栖栖又长得比一般哥儿高大,还真不一定能把栖栖背出门。
“我大嫂传话来,等明天我小叔叔出了门,她和我大哥会提前赶过来帮忙招呼客人的。”裴旭道。
“那明天就多劳烦旭儿你还有霁之帮我招待客人了。”
裴旭既然帮了赵疏桐的忙,自然会帮到底的。
赵疏桐这边请的客人有石台村中的亲戚和昔日的一些关系好的同窗,高官显贵家他没有这个资格往人家那里递帖子,也不打算请。
但是裴晗和裴旭说,赵疏桐的婚宴虽然不会有官员前来,但是可能有一些公子之类的当天不请自来凑热闹,来者都是客,让赵疏桐多准备一些席面别出了纰漏。
这一部分可能会来的客人,赵疏桐只能劳烦裴家兄弟还有裴晗媳妇帮他招待了。
石台村中的亲戚大都粗鲁,不懂贵族之间的利益,赵疏桐将他们招待两方人的地方给分隔了开,免得冲突了。他特意拜托了村长帮忙镇住那一帮长舌妇、嘴碎的、酒鬼,还有他爹和赵贵帮着照看,相信到时候不会闹出什么乱子,村子来的女眷就请了五堂婶照料。五堂叔五堂婶虽然是小商人之家,但平日里迎来送往长袖善舞的,肯定能帮他把这群亲戚们给招待好了。
*
裴栖在出嫁前的一天晚上失眠了。
想到要嫁给喜欢的人,又想到要离开生活了十八年的家,裴栖再没心没肺,也难受得想哭。
他就要告别熟悉的生活,去过另一种生活了。
但是想到夫子的温柔,夫子曾经为他念过的情诗,曾经和他说过的情话,夸奖过他的言语,裴栖又觉得心里甜甜的。这些天,他大嫂、侄儿媳妇、侄女、侄子都不止一次的说过他命好,夫子一定是爱惨了他,才会将红薯这样的好东西送给了父兄。为了让他风光大嫁,才会求来了皇上的赐婚。
裴栖想到这里他决定将来也要对夫子好,陪夫子完成他当初说过的理想生活,男耕女织,雨来赏雨,风来听风,体会那悠闲的田园风光。
裴栖想,他到时候一定不会喊累,一定不会嫌脏的。
怀着甜蜜和忧愁,裴栖在子时前终于入了睡。
第二天一大早被人喊起来化妆穿嫁衣,他都不觉得困顿,整个人精神奕奕的,还能和他娘说两句调笑的话,哄他娘开心。
赵疏桐前来迎亲的时间也很早。
因为侍郎府和赵府宅子离得近,到时候迎亲队伍要绕小半个京城,才会把新夫郎给送到夫家。这个路线还是裴侍郎建议的,否则从自家到赵疏桐家才几步路呀,他家栖栖的风光都要减半。
赵疏桐稍微被为难了一下后,侍郎府的人就放过了他,让他将裴栖接上了花轿。
裴栖的嫁妆有一部分昨日送到赵家了,今日还有一部分跟着出门。
花轿后边的第一抬嫁妆,赫然就是用红色丝绸还有彩色丝带装饰起来的红薯,接下来是代表陪嫁土地的砖块,再后面就是一些衣服绸缎之类不容易损坏的东西,都被密封在了箱子里。
“这花轿后边第一抬装的跟萝卜似的东西是什么呀,我怎么认不出来。”路边看热闹的群众,对于新夫郎的嫁妆十分好奇。
就算不认识红薯,懂行的人也不少,“你知道红薯娘娘吧。”
“知道呀,这些天京城都传遍了,说是裴侍郎府的小哥儿是红薯娘娘转世,西北大旱给皇上送来了亩产三千斤的红薯。”那人回答。
“今天是红薯娘娘和赵举人成亲,第一抬装的肯定是红薯呀。”
“原来红薯长这个样子,也没泛着金光,怎么一亩地就能种出来三千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