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炮灰修炼记_作者:螃蟹爬着走(78)

2018-03-18 螃蟹爬着走

  她狐疑的问宁钧云,

  “你不是说这个墓是当时的村名自发修建的吗,那为什么这里还有尸体?不科学啊?”

  宁钧云皱着眉头沉声道:“后来我又去翻阅了一些古书,里面有一则记录是这样说,‘周文王有感于天威将军的忠孝,特拨金银用以修筑陵寝。’”

  “难怪,我说一般的村名不可能修建这么好的陵墓。但是如果是这样,那不至于会尸变吧?难道是周文王派人做了什么?”

  第五十四章

  他们所说的周文王,是三百年前周氏王朝的最后一位帝王。周文王也算是一个非常有争议性的帝王,他弱冠年华登位,前后有四位托孤的老臣从旁协助,倒也称得上是开明的一位帝王。自景元五年,也就是周文王登位的第五年,朝堂内外依然安定,百姓也是安居乐业。高坐在龙椅上的周文王开始有一统天下的野心。

  他一手提拔了还是从三品的赵青,将他升到正三品的将军,率军队去边线发动攻击。赵青这人非常的能干,短短几年时间,愣是将有“豺狼虎豹”之称的邻国冒国军队治的服服帖帖。冒国君王在层层压力之下,无奈放弃了边线的几座城池,做了弃车保帅之举。

  大获而胜的赵青这个举动自然越加增长了周文王的野心。生而为王,谁没有做过一统天下,流芳百世的美梦?

  尽管几位托孤的老臣一个个劝着他缓一缓,等国内百姓全都安稳,国库充裕的情况下再发动战争。周文王对这几个父皇留下来托孤的老臣虽然是有些不满,但是这时候的他尚且还能听得进去老臣的谏言,于是稍稍拖缓了发动战争的速度。

  短短几年的休养生息,周王朝已经初步稳定下来,几个老臣本就老态龙钟,垂垂暮已,基本死的死,退休的退休。到了景元十年,四位托孤老臣都已经入了黄土,而朝堂之上都是周文王的班子,也就是说周文王已经到了说一不二的地步。

  他收到赵青的密信,说是冒国连同周边的越国、吴国,秘密训练精锐部队,打算一举吞赵。暴怒之下的周文王当即下令让赵青回京商议发动战争,这次他想要的不仅仅是几座城池,而是他们这几个小国家了。

  说到周文王这个人,就不能不提一下他的性格。周文王这个庙号听起来很是平和,但是他此人的为人却是恰恰相反,他是一个非常独断的人,甚至可以说是暴虐。四位老臣还在的时候,他还能收敛几分,老臣相继亡故之后,朝堂就再也没有人敢反驳他的命令,应该说是不敢反驳。

  赵青作为他一手提拔起来的能力干将对周文王倒是忠心耿耿,他知道自己是周文王手里的一把开刃的刀,所以一直很有自觉。随着周王朝疆域的开阔,伴着而来的是来自君王的猜疑。赵青在听从周文王的命令攻打邻国的时候,曾经劝过周文王善待他们的百姓,但是换来了周文王的冷脸和斥责。

  赵青是一个耿直的武将,虽然他对周文王忠心耿耿,可以为他的君王抛头颅洒热血,也可以忍受和自己的新婚妻子长久的分离。但是当他看到流离失所的百姓逃亡在皲裂的土地上,那一刻他的内心有了一丝动摇。

  景元十三年,长久的战争将原本富裕的国库挥霍一空,运往前线的粮草几次三番被那些权臣一轮一轮的克扣。隆冬的季节,朝廷发放的冬衣再也不是往年厚实,薄薄的一层冬衣穿在士兵的格外的冰冷刺骨。往常的冬衣内芯是当年新产的棉花,分量很足。而且外面的布料也是用耐磨厚实的棉麻布做成。如今冬衣外面的布料如初,内芯不说少了一半,有些甚至是以次充好。可想而知在这种情况下的士兵哪里还有当初的那种士气可言。

  最让赵青不能忍受的是周文王已然听不进自己的劝说,全然不将底层的士兵当人看。权臣中饱私囊他看不见,朝堂内部贪污腐败也看不见,他唯一看见的就是自己背后的累累战功!说到底,周文王终究还是觉得赵青这个他亲自封的护国大将军,对自己的皇位产生了莫大的威胁。

  可是怎么办呢?自古君君臣臣,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景元十四年春,朝堂之上有人呈上奏章,说到句章县一带有一批起义军,打着清君侧的名号,已然聚集了不小的规模。此人上奏希望周文王派人率兵镇压。

  其实类似这种情况,自景元十一年后常有发生,不过大多数还是小打小闹,只是几个不成气候的规模。真正有能力的起义军前期都是默默地隐藏在暗处发展,然后找一个合适的时机发动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