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全家都是穿来的_作者:YTT桃桃(498)

2020-11-06 YTT桃桃

这就是换了“天”的代价。

而他们老家以前的“天”,那位齐王,曾信誓旦旦说不投降,与子民一起迎战,城在,他在。

但事实上,员外爷听到的消息是,在城破之前,他们以前的“天”就提早带着几队人马先逃跑了,跑哪不道。

以上,这还都是关于大户人家的传说。

普通百姓就更可想而知。

没逃出来的那些百姓,别说用重银去抵人头,都没有粮食去抵人头。

因为粮食,早就被搜刮的差不多。

在吴王占城时,那时候正好赶上秋收,第一件事就是下来老多兵,也有抢匪,在四处搜刮各村,逼迫百姓交粮。

收完,据传当时只留下一小部分粮食,为留给吴王手下驻守的正规军。

然后连夜,将大部分粮食,立马运往吴王以前的领地。

或许,在吴王眼中,他以前的城池百姓,才是人。

而他攻破占领的城池百姓,不过是给他们干活的工具罢了。死活,他是不顾及的。

再加上天灾,可想而知,当初没逃出来的那些老家人会什么样。

据传听到征兵,能一日换得一个长霉的饽饽,已经不是硬性规定十二岁以上必须去当兵役,而是百姓们主动的蜂拥着就要报名。

八九岁的男孩子都恨不得哭着喊着求着,收下他们去战场。

只为那一日一个长霉的饽饽。

只为在闭眼前,甭管是被哪个王爷手下的兵干死,吃个饱肚再死就中。

这是男的,还能留着为盖城楼上战场用,女人估计比起有用的男人会更惨。

以上,就是员外爷花了大银钱,太惦念老家了,托行商的队伍打听回来的消息。

行商队伍还告诉他,你们早进幽州的难民,真是命好,因为你们进来后,就封了城。

怕再往里面放人,混进来吴王派来的探子。

而且早就不让行商的向南面走了,只准在燕王管辖的几十座城池里倒卖。

并且,这些消息奉天城是没有的。

幽州城,也就是难民逃荒最先入的城,倒是有点消息,但是也把控,不让随意乱传,违者割掉舌头。员外爷就寻思:这种消息,就别告诉那个后生了。

说那些作甚,听完了心堵。

咱就是个小老百姓,无能为力。

至多在心里祈求:

燕王,你是个有担当的,你可万万别干出像齐王那种一顿作死,跟人一顿往死里干,给人干出恨不得想“屠城”的愁来,然后你跑了,遭殃的是百姓的事。

员外爷还是有点敏感度的。

所以他在心里,不止祈求燕王人品兵力方面的事,也祈求老皇上你可别死啊。

只要老皇上在,吴王离这里再近,其他王爷再虎视眈眈,也不敢来。

不过,老员外爷想着,倒是可以在下次见到宋福生时,稍微点一点,甭管咱们眼下过的好与不好,也要存粮。给藏起来,存起来也别告诉旁人你藏粮了。

这也是他着急想挣银钱的原因。

这一路上,撒了太多的银,安顿落户花了不少。

“嗳?”

老太太扭头看员外爷,以为是想要起炕如厕,正要起身去扶。

没想到老员外爷一拍大腿道:“我真得赶紧好起来,豁出去再撒些银钱,看能不能给咱们家想办法调到任家村,离那个后生近一些。”

“老爷?”

老爷自顾自陷进思考中:“没错,要离那个后生近一些,在这里,他比任何人都可靠、仁义。”

——

仁义的宋福生,在外行走,口碑极好。

这不嘛,宋福生他们为何都溜达到员外爷这个村子了?

又为何认识好些个新朋友,就是因为他在大采购。

等辣椒红,能干等吗?得想想红了后推广的事,将它变成银钱。

宋福生就带着家里的几个壮汉,奔附近各县各地收米面粮油、收菜、收小鸡、收花生来了。

哪里便宜去哪里,差三五文,差不少事儿呢。

并且眼下收菜,压根儿买不着,市面上已经没有卖的了。

只能去各个村,谁家秋冬那阵,储存的菜多,想换现银的,他就买。

老百姓过日子就是这样,能卖钱的,宁可勒紧自个的裤腰带,天天抱着窝窝头啃,也会将能从嘴里省出的东西拿出来换钱。

更何况这还是上门收购,现场给铜板,不用考虑当初去县里摆摊交税银和托人家牛车骡子车的运输钱。

凡是家里地窖存菜多的人家,都会拿出来一些,卖与宋福生他们。

而宋福生图的就是一个,你家三斤,我家五斤,他家八斤的收购方式。

一家省出几斤拿出来卖,他多走几个村,不就成全他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