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宋卖火锅_作者:孟冬十五(12)

  说起来,他去了现代,反而能发挥所长。凭着他的才华,就算成不了唱作俱佳的大明星,也得是个有才有貌的小网红。

  怪不得鬼差说,他们两个从一开始就投错了胎。

  暮春的晚风并不冷,时不时挟来一阵淡淡的花香。两旁的院墙低矮古朴,踮踮脚就能看见邻居家绿油油的菜畦。

  毛球似的鸡崽从栅栏里挤出来,壮着胆子扎进菜地里偷吃,南窗下映着娘子们缝缝补补的剪影……

  司南深吸一口气。

  这样,也挺好。

  ***

  小吃车做好了,一应材料也准备齐全。司南选好了地点,交了摊位费,开启了事业的第一步。

  州桥,你南哥来啦!

  司南一出现,立马成了整条街上最靓的仔。别人要么挑着担子,要么赶着牛车,偏偏他骑着个怪模怪样的“长条车”。

  咦?居然有三个轮子!

  还有个小小的坐椅?

  为什么两条腿要来回捣腾?

  这车子是司南画了图,请木匠做的。造型和现代的三轮车很像,前面是车把,后面两个轮子支撑着一个长方形的车斗,只是没有脚踏板和链条,而是靠着两只脚拨动着往前走。

  灵感来源于两三岁的小朋友骑的那种滑步车。

  为了省鞋,司南做了一双像高跷似的木底鞋,踩在地上往后一蹬,车子就向前跑。

  这也是没办法的办法,他一个小穷娃,在这个时代根本做不成一辆真正的自行车。

  不说别的,单是链条就不好做,木头打的不结实,铁制的买不起,想了三天才想出这么一个杂耍似的玩意儿。

  虽然搞笑,却好用,至少比牛车驴车快多了。

  所到之处,引得万人瞩目。

  他在前面骑,后面跟着一圈人。叔伯婶子大哥大姐们看耍猴似的瞧着他。

  司南不仅不害臊,还挥着手跟大伙打招呼,权当免费打广告了。

  到了州桥,司南淡定地把车子固定好,车斗上的挡板掀开,露出一排五个小灶台。

  是真的小,每个直径还不到一尺,上面放着厚实的小砂锅。

  右手边有个原木档板,上面摆着两排小竹箩,一排放的是鱼肉、羊肉、鸡胸、鸭胸、猪耳朵,一排放的是豆腐、豆干、木耳、萝卜和几样新鲜时蔬,都是洗好、切好的。

  最让人惊奇的是,从食材到物件处处干净,一丝泥点油渍都没有,瞧着就放心。

  不光百姓,就连旁边的摊贩都围拢过来,七嘴八舌地问着。

  司南很有耐心,笑呵呵地作答。

  “这个小抽屉装的啥?”

  “调料格子,油盐酱醋放在里面,随用随取。”

  “这个大竹筒呢?”

  “烟囱,咱们这小火锅是现选现做,烧的木柴,断不了冒烟。”

  “为何烟囱还戴个帽子?”

  “有了这个‘帽子’,烟就会向四周缓缓散去,不会熏着大伙。”

  “……”

  司南手也没闲着,三两下就把锅底煮上了。

  五个锅,五种口味,各自独立的小灶,往哪个底下丢柴禾就能煮哪个,若客人要得多,还能同时煮。

  至于锅里煮的啥,识字的都能看见,砂锅上刻着呢麻辣湿锅、羊肉滋补锅、酸汤锅、鲜鱼锅、红枣养生锅。

  锅底是司南在家煮好的,这时候只需舀上一勺,添半瓢水,煮沸加菜就好,又快又干净。

  水也是司南用车子拉过来的,用刷了油的木桶装的清甜井水,煮沸后再用,健康又卫生。

  浓香的高汤往锅里一倒,鲜香的气味顿时飘散开来,众人忍不住吞起了口水。

  有人问:“你做的这个叫啥?”

  司南没答,红彤彤的牌子往车头一竖:司氏小火锅,二十文随便选。

第5章 真香

  大伙倒吸一口凉气。

  “二十文?这么贵!”

  “够全家吃上一大锅汤饼了。”

  方才还想尝尝新鲜的人,立马打消念头。

  司南指了指旁边一个深底大海碗,笑着说:“二十文钱,六荤八素,填满这个碗,也够全家吃上一顿了。”

  大伙还是摇头。

  这个时代,十五文钱能买好大一份肉菜,一两银子能置办一小桌酒席,二十文真不是一个小数目。

  人群中不乏赖皮闲汉,流里流气地嚷起来

  “小子,不能光睁着眼要大价,你得让哥哥们尝尝值不值呀!”

  “可不是么,这条街上哪家做买卖的不得先拜码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