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宋卖火锅_作者:孟冬十五(198)

  近年来数次裁撤宫人,除了君主提倡节俭外,恐怕也有住处拥挤的缘故。

  宋代宫妃从来不会称“本宫”,原因之一就是她们根本没有独居一宫的资格,只能住“阁”。

  现有的建筑虽略显陈旧,却很有韵味。

  朱红的宫墙在雨水的冲刷下显出斑驳的颜色,明黄的瓦片间生出茸茸青草,屋檐下还有燕子做窝,墙角阴凉处生出几簇小蘑菇。

  很真实,很温暖。

  就像赵祯给他的印象,是位谦和风趣的仁君,而非高高在上、一言不合就砍人脑袋的铁血帝王。

  果然,到了福宁殿,赵祯丝毫没有端着皇帝的架子,反而像一位慈祥的长辈,让人摆上点心水果,亲自招呼司南品尝。

  司南礼貌性地夸了几句。

  赵祯笑呵呵地说:“喜欢就好,走的时候带着。听玄儿说,你家里还有几个小娃娃,拿回去给他们吃。”

  司南只得恭敬地揖了一礼,收下了。

  寒暄过后,才说起了中秋宴的安排。

  司南原本只是负责宴会上的七道主菜,赵祯今日看了他办的签约仪式,又有了新的想法。

  “我看了礼部准备的宴乐,太过乏味。你们年轻人脑子灵,赶紧想想有没有新鲜花样。”

  司南谨慎道:“小子见识短,没见过此等宫宴,更没听过宫廷雅乐,若胡乱出主意,怕唐突了贵人。”

  赵祯摆摆手,“随便说说,有什么唐突不唐突的?你若一时想不到也没关系,回头跟玄儿说,再让他告诉我。”

  司南躬身称是。

  赵祯话音一转:“玄儿长这么大,难得交到一位好友,我这心里高兴,悠之与悦然泉下有知,想来也能安心了。”

  这两个名字是唐玄的父母。

  司南只垂首听着,没有多问。

  赵祯自顾自说道:“不对,还是安心不了,玄儿都二十了,亲事还没定下来,不知道的还以为是我忌惮他。”

  司南怔了怔,有种不好的预感。

  这么敏感的话题,官家为何对他一个外人提起?

  赵祯暗自打量着他的神色,笑眯眯道:“你跟他走得近,帮我劝劝他,就算不为别的,只为了唐家的香火,也该上心些,西北几十万唐家军,就指着他呢!”

  “好在,过几日永安那丫头就回京了,我也算有个盼头玄儿跟你说过不?永安是汝南郡王家的女儿,机灵活泼,生得也俊俏,儿时同玄儿玩得极好,算是青梅竹马。”

  司南的心一寸寸往下沉。

  他算是听出来了,官家找他来,哪里是说什么中秋宴,分明是在敲打他。要么是听到了流言,要么是瞧出了什么,这是在警告他。

  他该感激吗?

  堂堂帝王,对待他这个升斗小民没一棍子打死,还愿意花时间和心思旁敲侧击。

  司南闭了闭眼,再抬头时,挂了满脸的笑,“官家这不是为难小子吗?燕郡王的脾气您比小子清楚,让小子劝他,还不如去劝根木头。”

  他笑得太真诚,说得太坦荡,赵祯眯着眼打量了好一会儿,都没看出破绽。

  “你们呀,真是一个比一个难缠。”赵祯摆摆手,“罢了罢了,拿上你的点心走罢。回头得了空,再进宫听老人家唠叨。”

  司南左右看看,一脸不解,“官家这宫里还有老人家呢?小子来了大半晌,怎么没瞧见?”

  赵祯扑哧一声,笑了,“鬼灵精!”

  司南一手提着一个大食盒,笑容满面地出了宫。

  越往外走,笑容越淡。

  越往深处想,一颗心越乱。

  直到走出老远,才浑浑噩噩地想起来,唐玄说了,让他在东华门等。两条腿麻木地往前迈着,不知道怎么到的东华门。

  门外长着棵大槐树,树下有个大石墩,是唐玄专门给他放的。

  从前司南过来等他,每次都是翘着二郎腿,吃着炒黄豆,美滋滋地坐在石墩上。

  瞧见唐玄出来,他就像个小鸡崽似的,一摇一晃地跑过去,把剩余的黄豆一股脑塞进唐玄嘴里。

  高冷又威严的郡王大人,对着这个调皮鬼一点脾气都没有。

  守城兵都认得司南了,笑呵呵地跟他打招呼。

  司南扯了扯嘴角,不用照镜子都知道,自己笑得多难看。

  他在石墩上坐了大半晌,唐玄还没出来。

  突然觉得自己挺蠢。

  官家刚敲打过他,俩人就“夫夫双双把家还”,这不是明晃晃地挑衅吗?

  换成不相干的人,他可以毫不犹豫地怼回去,让对方再也不敢多管闲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