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宋卖火锅_作者:孟冬十五(285)

  范萱儿一噎,闹了个没脸,娇声娇气地向狄咏求助,“二表哥,永安县主误会萱儿了……”

  狄咏看都没看她,只笑眯眯瞧着赵灵犀,“误会就误会吧,谁让她是你嫂嫂。”

  “胡说八道,我才不是!”赵灵犀炸毛。

  狄咏坏笑,“成,都依你。”

  赵灵犀:……

  转头夹了一大块蒸鱼,化悲愤为饭量。

  读书人反应慢了半拍,突然道:“妙啊!诸位且看,这两条鱼,一条油炸,仿若迎风而上,一条水蒸,像是逆水竞游,叫‘风调雨顺’实乃妙极!”

  “朕也觉得极好。”赵祯不知道什么时候来了,后面乌泱泱跟着一群人。

  唐玄递给司南一个安心的眼神。

  司南弯着眼睛眨了眨。

  两个人的小动作全被有人心看进了眼里。

  皇后一百个瞧不上,打算回头就跟官家说,必须管管,免得让唐玄一个人搅得整个皇家失了体面。

  司南聪明地把话题拉回了菜色上:“这两条鱼,炸的香酥可口,蒸的鲜滑软嫩,显贵之家吃得,平民之家也吃得,年轻体壮者吃得,老弱脾虚者也吃得。”

  刚好应了百味赛的主题天下皆可食。

  赵祯实在不想让司南太得意。

  这小子要么太聪明,要么就是当真心怀万民,说出来的话、做出来的事总能戳进他心坎里。

  唉!

  怪不得能叫玄儿喜欢。

  赵祯硬撑着没说夸赞的话,只淡淡地点了点头,便去了下一家。

  唐玄走之前悄悄捏了捏司南的手,司南还礼似的拽了拽他的袖子。

  皇后冷不丁瞧见了,简直没眼看。

  俩人旁若无人地你捏我一下,我拽你一把,幼稚得不行,却又甜得黏牙。

  最后,还是赵仲针小少年把唐玄拉走的。

  其余裁判留在司南的摊位上,细细品评,喜欢的便留下牌子,不喜欢的走开便好。

  许多平民都留下了牌子,不是因为鲤鱼焙面,而是因为二豆做的一道面食“菜莽”。

  菜莽是河南民间小吃,薄而透明的面皮有点像粤菜中的肠粉,胖嘟嘟皱巴巴的形状又有点像毛毛虫面包,面皮中裹着厚厚的馅料,有韭菜、鸡蛋、木耳、小肉丁。

  这时候没有胡萝卜和粉条,不然掺上一些,味道更好。

  这道小吃是司南跟奶奶学的,小时候每次奶奶蒸了,他都能吃上一整条。

  二豆生活中十分害羞,除了家里人,很少跟外人攀谈,然而,说起食物却像变了一副样子,仿佛有说不完的话。

  裁判中有位农妇,随口问起这道小食如何做,想回家做给小孙子吃。二豆便详详细细地说了起来,一点都没藏私。

  其余参赛者既惊讶,又暗自佩服。

  不愧是司小东家教出来的徒弟,敞亮!

  凭着“风调雨顺”,司南毫不意外地拿到了单人第一。

  菜莽虽然没有入选十大“宫廷菜”,做法却传遍了整个赛场,许多人专门过来向二豆道谢。

  二豆又变成了锯嘴的小葫芦,不好意思地躲到司南身后。

  两道菜都拿到了不少木牌,为五味社贡献了不少分数,最后汇总的时候,汴京五味社意外地得了团体第一。

  大伙高兴坏了,这是他们第一次得第一!

  说起来当真惭愧,作为东道主,汴京五味社却年年输给南京五味社。

  毕竟,江陵之地食材丰富,食客们好吃,厨子们爱钻研,水平比其余地方高出一大截。

  没想到,今年竟被汴京五味社压了一头。

  大伙都觉得这是司南的功劳。

  颁发个人奖的时候,是二豆上台领的。司南原本想请姜大厨去,姜大厨百般推却,最后把二豆推了上去。

  十个领奖的大厨,要么德高望重,要么成名已久,只有二豆一个小豆丁夹在里面,让人既惊奇又感慨。

  这样的小崽子,放在别处连正经学徒都没熬成,在火锅店却能掌勺了,不知多少人羡慕。

  个人奖完了是团体奖,白夜收起扇子,整了整衣裳,刚要起身,就听旁边有人起哄:“司小东家,到你了,这回可别想再推了!”

  唐玄已经托着银盘,等在台上了。

  司南笑着,颠颠地跑了上去。

  确实没办法再谦虚了,总不能把男朋友让给别人!

  唐玄一本正经念贺词,司南笑嘻嘻地瞧着他,底下大声小气起着哄,还有人饶有兴致地看向赵灵犀和狄咏。

  前不久才发生的“绿帽子”事件,他们可没忘。这时候四个人凑到一起,怎么没打起来?